揭秘:谁是中国历史上被埋没最深的一个超级帝王

大约是因为历史教材的影响所致,在大众心中苻坚的名气并不大,但作家柏杨却认为:“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资格称得上大帝的不过五人,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前秦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 。”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 。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 。”
学者对苻坚的历史评价普遍较高,也都对他最终未能统一全国而惋惜,并对其用人多有指摘与批评 。评价比较集中的一点,就是苻坚所组建、领导和管理的队伍出了问题 。换句话说,苻坚之所以功败垂成,是因为大本营太松散,根据地不牢固,一旦风云有变就会树倒猢狲散,甚至倒戈相向,打下来的江山也就很容易分崩离析 。队伍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才问题 。淝水之战前,苻坚屡战屡胜,大业有成,是因为用对了人;淝水之战后,苻坚一败再败,遗恨千古,是因为看错了人 。
苻坚年轻时就潜心研习经史典籍,素怀经世济民之志 。除暴安良继大统之后,深知得人乃兴国之本,曾令各地官员保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方面的人才 。属实的赐赏,不实的降罪 。只要是人才,则不问来路,若无才干,即便宗室中人,照样弃用 。在此基础上,选拔重用了一批包括汉族贤能在内的真才实学官员 。那个“扪虱论天下”的山东寒士王猛,正是在苻坚的感召下,跻身前秦朝堂,辅佐苻坚平四夷、修内政,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就成功地统一了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从历史记载和评价来看,苻坚前期的事业之所以顺风顺水,与王猛掌舵有很大关系 。王猛的加盟,尽管也曾受到过族人的抵制和中伤,但苻坚心知王猛是个足智多谋的贤臣良相,将他与伊尹、子产相提并论,力排众议,信任有加,竭诚维护王猛的权威 。
再说苻坚接管的前秦,是个四分五裂的烂摊子 。关中多民族杂居,早先都是独立或半独立的部落王国 。拿下半壁江山后,前秦兵力虽多,但成分比较复杂,特别是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尚未形成,政权还很不稳固,而东晋鱼米丰实,上下和合,且据长江天堑之险,吞并东晋、统一全国的时机还不成熟 。王猛病危时,曾就天下大势和前秦政局劝告苻坚,建议他对外宜与东晋睦邻亲善,对内则应逐渐清除隐患,休养生息,以安社稷,万万不可轻率伐晋 。
当时以及后世史官和君臣,在对苻坚德化为先、怀柔至上的理念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对他恩威失度、赏罚失衡、用人失察的内政方略提出了批评 。鲜卑慕容、羌族姚苌等数十人,原本都是敌国政要,投奔前秦不过是权且寄身,内心里窥测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苻坚不听王猛劝告,不问、不察、不防,统统拜为大将 。让臣子们对叛逆习以为常,作恶也怀侥幸心理,即使被擒也不担心获罪致死,这样祸乱怎么能停止呢!司马光说,有功不赏,有罪不诛,就是尧舜也治理不好国家,何况他人!
在南征东晋前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心系社稷的朝臣和族人纷纷劝阻苻坚出兵,慕容垂、姚苌等人却极力怂恿 。可惜苻坚未能谨记王猛的遗教,骄矜自大,急于求成,置众臣反复谏阻于不顾,于公元383年倾力发起意在灭晋的淝水之战,结果却铩羽而归 。淝水之战既败,慕容垂率先发难,其族人皆拥兵呼应,一时间乱如潮涌 。先前那些部族酋豪、亲信旧臣纷纷反叛自立,北方再度陷入分裂,苻坚最终死于他所信任的姚苌之手 。
用人不察,何以知人,知之不深,何以任人,任之不当,怎么能叫善任呢?察人不敏,任人不善,不仅不足以谋事,而且还会坏事 。用人不疑,苻坚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疑人不用,却被苻坚宽仁之心盖过了 。仇敌满朝,时刻想着抵瑕蹈隙,随时可能变生肘腋尚不自知,能不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