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曹操真的杀了其父曹嵩的兄弟吕伯奢一家吗

看到曹操杀吕伯奢一家那一段,不寒而栗 。
【解密:曹操真的杀了其父曹嵩的兄弟吕伯奢一家吗】因为疑心过重,误以为吕家磨刀杀猪是要杀自己,曹操情急之下,致使吕家八口死于非命 。
如果曹操仅止步于此,我们完全可以为他找到一些开脱的理由:毕竟刚刚背叛了董卓,现在董卓正在四处张贴海捕公文通缉他 。但凡被官府通缉逃命者,必然小心谨慎,为求自保,将对自己有生命威胁的人杀死,其实也算是一种正当防卫 。虽然事后证明是误杀好人,但也毕竟是无可奈何之事 。这最多只能证明曹操是个多疑的人 。还谈不上什么奸邪、卑鄙之类 。
但曹操接下来又做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杀了真心待己的吕伯奢 。这件事是千不该万不该做的,做出这样事的人,我们一般叫他丧尽天良,叫他泯灭人性 。
从中国人的道德上讲,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饶恕的 。对于自己误杀吕伯奢全家,曹操不仅不心生悔意,反而为了掩盖自己的恶行,错上加错,毫无人性地杀死了父亲的结义兄弟 。这样的曹操太可怕了 。而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他杀人之后撂下的那句狠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何等冷血、自私、狠毒的人生信条!赤裸裸的奸佞无耻小人嘴脸 。
做下如此卑鄙、狠毒之事,还如此理直气壮,振振有词,曹操的心脏是什么做的?这样的冷血决绝,古来有几人,这样的人不做奸雄,谁做奸雄?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一直以为这就是真实的曹操 。
现在年岁渐长,重读到这一段,不禁有些怀疑:曹操真的如此冷血可怕的?
为了求证,翻看了一些史料 。
《魏书》记载: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
《世说新语》记载:太祖过伯奢 。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
《杂记》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如此看来,无论《魏书》,还是《世说新语》或《杂记》,都印证了曹操杀吕伯奢家人这一事实 。但根据这些史料,也印证了很重要一条信息:曹操根本没有杀他父亲的故交兼结义兄弟吕伯奢 。杀没杀吕伯奢,这一点是问题的关键,对于评判曹操的品行是否拙劣、卑鄙至关重要 。杀了吕伯奢,曹操就是无情无义、罪无可赦的阴鸷小人,纵能他日后做出再大的功业,依旧将被历史钉在道德良心的耻辱柱上;没杀吕伯奢,曹操的一生的是非功过都将划入正常的历史范畴 。
对于曹操杀人的动机,这三份史料也有不同的表述 。根据《魏书》,我们可以知道,曹操之所以要杀人,是因为吕伯奢一家要谋财害命,曹操杀人也算正当防卫 。
《世语》的记载则是说曹操自己当时已经背叛了董卓,怀疑吕伯奢一家会向董卓告密,这样才不得不痛下杀手 。
而孙盛《杂记》的记载则更接近《三国演义》的故事,说曹操还听到了食器的声音,所以怀疑吕伯奢一家要害死自己,于是情急之下制造了吕家灭门惨案(吕伯奢除外),杀到最后却发现是自己误杀人命,不禁凄然感叹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意思是:还是宁愿让我对不起别人,也不要让别人对不起我吧 。虽然这句话和《三国演义》中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意思差不太多,但语气却很有轻重之不同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实更多地表达了一种误杀好人之后的无奈心境,而非赤裸裸的冷血无情之人生信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