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 我想听中国之最( 二 )


谢军,出生于陕西西安一个铁路职工家庭 。197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 。当时,他不知道入学后两个月,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导航卫星 。他更不会想到,26年后,自己会作为总设计师打造中国的导航卫星 。毕业时,他选择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4所,从此踏上航天科研征程 。
我问他:“从学校走进研究所,航天这个团队最初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谢军回忆说:“刚到所里,我分到了天线技术研究室 。干的第一个活是卫星上的,叫波导同轴转换设备 。当时调节测试驻波的仪器设备非常简陋,靠手一点点垫模片,一次次地进行测试,模片垫得合适了,指标才会满足要求 。这些看似单调枯燥的工作,对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基础理论非常有帮助 。通过反复试验验证的原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那时候,天线测试也非常简单 。测试天线要爬到野外一个很高的测试塔架上,有些像是高压线的塔架 。我不知道自己有恐高症,第一次上塔架,爬到一半就眩晕了,浑身没劲,差不多是被师傅架下来的 。之后,师傅再也不让我上塔架了,我就在地面负责转动转台上的天线,靠手转一度,测一下,一次次地记录数值和参数 。无论刮风下雨,一蹲就是一天 。不久,又赶上天线产品缩比试验,要加工一个抛物面 。为了赶进度,我们没去找加工厂,而是自己在场区地上,挖出一个凹透镜状的土坑,然后拿一块铝板放上去,用木槌一槌一槌地敲打,直到敲出光滑无比的抛物面,表面的形状和精度必须符合试验要求 。师傅告诉我,任何简单的零部件,都一定要做到极致 。后来,我慢慢理解,这就是航天精神追求卓越的一种表现吧 。”
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海洋一号卫星、北斗工程……在504所工作的22年,谢军创造了很多纪录:最年轻的高工、最年轻的研究员、最年轻的副所长 。经过30多年几个型号的摸爬滚打,谢军已经成长为航天科技领域一名领军人物 。
2003年国庆节前一天,44岁的谢军,被任命为北斗二号卫星总设计师 。

如何当好总师,谢军想请教孙家栋这位“大总师”,好几次拿起电话,却又放下了 。他知道孙家栋的脾气,决不会给你讲一套大道理,而是逼着你到实践中去学习、去体会 。
北斗二号试验星一共有4台原子钟,早期的设计方案是3台进口,一台上国产的 。就上这么一台,还有人感到不放心,怕到时候国产钟万一出问题,影响进口钟工作 。
谢军向孙家栋报告,孙家栋反问他:“国产钟为什么就不行,从欧洲进口的钟,不是也没上过天吗?”
孙家栋带着谢军到北京大学、航天504所、武汉物数所了解原子钟的研制情况 。
北斗二号试验星发射前,西方对我核心技术封锁日益加剧,原子钟进口大门彻底关闭 。谢军对孙家栋说:“孙老,逼上梁山了,试验星4台原子钟我们决定都上国产钟了 。”
孙家栋问:“你是卫星总师,你对国产钟信心如何?”
“504所、武汉物数所、203所等家研制单位的产品,各有特点,经过多次的验证,基本符合技术要求 。”
孙家栋说:“只要基本达到技术要求,就上 。首先要把地面试验做充分,但真正考验在天上 。我们应该允许国产钟有个验证的过程,有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
4台国产铷钟随试验星上天后,谢军与研制团队人员定期进行遥测和参数的判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4台国产铷钟在轨表现优良 。
北斗三号工程立项后,谢军全力执行工程“两总”定下的研制目标:所有星载产品百分之百国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