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元通宝:影响中国历史近千年的币制改革

中国的货币 , 自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才真正得到统一 , 象征着“天圆地方”圆形方孔的“秦半两”的出现 , 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 , 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自此之后 , 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 , 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铢两钱币(如秦半两钱、汉三铢钱 , 五铢钱等) , 通行后世 , 流传了700多年 , 直至唐武德四年开元通宝的发行 。
开元通宝钱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 , 仍用隋之五铢钱 。武德四年(621)七月 , 废五铢钱 , 行开元通宝钱 , 径八分 , 重二铢四絫 , 积十文重一两 , 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开元通宝的铸造 , 开创了我国货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 从而结束了钱币以重量为钱文的历史 , 开始向抽象化、符号化转轨 。这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 。“钱” , 从此成为重量单位 , 十钱一两的进位制由此诞生了 。
开元通宝并不是年号钱 , “开元” , 指开创新的纪元 , 更有大唐开国建国之意 , “通宝”则指在统一之国度内的通用宝货 。币面“开元通宝”四字 , 出自初唐大书法家欧阳洵的手笔 , 可上下右左序读作“开元通宝” , 也可自上及右回环读作“开通元宝” , 日本曾仿效铸造“和同开珎”钱币 , 欧阳询的字体因此在日本受到疯狂的追捧 , 至今日本著名的大报《朝日新闻》仍然采用欧阳询的字作报头 , 更因欧阳询未曾写过“新”字 , 于是找了“亲”(繁体)和“析”字 , 重新组合成“新”字 。“欧体”以险峻刻厉出名 , 其钱文含八分和隶体 , 也有泉家说它含八分和隶篆三体 , 即钱币上的每一个字都兼有三体 。不论何种书体 , 这种钱的铸造工艺足令今人叹绝 , 章法极为精美 。其铸钱水平与千年后的清钱不相上下 。
有唐一代近三百年始终通行开元通宝 , 五代、宋初均有大量铸造 , 清雍正年间两广偏远地区的市面上还有大量“开元通宝”流通 , 时清廷特准以“雍正通宝”兑换 。而由此开创的通宝元宝币制 , 一直流传了1300多年 , 袁世凯洪宪称帝仍在发行新币 , 民国成立后才告废除 。
【大唐开元通宝:影响中国历史近千年的币制改革】【源起】:中国隋代通行五铢钱 , 至隋末社会动荡 , 盗铸、滥铸私钱之风盛行 , 《新唐书.食货志》载“时千钱初重二斤 , 其后愈轻 , 不及一斤 , 铁叶、皮纸皆以为钱” 。唐高祖李渊入据长安后 , 币制管理状况仍然相当混乱 , 时市面上八九万枚铜钱刚满半斛 , 加之五铢钱自汉武帝元狩年间开铸以来 , 已逾七百多年 , 此间历代不断翻铸 , 以至钱币形制大小、质地、参差不齐 , 造成流通上的极大不便 。入唐以后 , 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 经济开始转入正轨 , 继续沿用隋五铢钱显然已不合时宜 。
【铸造与流通】:关于“开元通宝”的开铸《新唐书.食货志》载“武德四年七月 , 废五铢钱 , 行开元通宝钱 。径八分 , 重二铢四叅 , 积十文重一两 , 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仍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 。秦王、齐王各赐三炉铸钱 , 右仆射裴寂赐一炉” 。此举标志着中国以铢两重量命名的货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 取而代之者为全新的“宝文钱”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