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最后一相张九龄为何罢相

张九龄之所以被成为张曲江,最主要的一个是,他是韶州曲江人 。古代人有个以籍贯来命名人的习惯 。比如,宋代的米芾,祖籍山西,迁居襄阳,因此后世人称之为“米襄阳” 。比如,明代的王守仁,在会稽上阳明洞宿居了一段日子,因此就自命为王阳明 。所以,张九龄被称为张曲江,主要还是后人以他的家乡来命名他了 。


早在张九龄担任宰相的时候,他见到安禄山时,就直接断言此人狼子野心,他日必定祸乱幽州 。他就向皇上请示,趁这个机会诛杀安禄山 。然后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并不相信他,没有同意他的意见,反而在日后愈发重用安禄山 。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骑兵,兵锋直逼唐朝的首都长安 。惊惶之下,唐玄宗只好一个劲的往四川方向逃跑 。在途中,他忽然想到了张九龄曾经劝告他诛杀安禄山的事情,后悔不已,写下了一副对联: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日卜相孰如之 。已表示自己的悔意和对张九龄的纪念 。同时派人到已经在开元二十八年就已经死去的张九龄在曲江的墓前去扫墓,并追赠其为司徒 。正是由于唐玄宗的这段对联和张九龄的远见卓识,也成了他被成为张曲江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他没有受小人的诬陷而被罢相,或许他可以像姚崇、宋璟那样,延续开元盛世的辉煌,但正是有了这些许遗憾,所以人们才越发怀念他 。
张九龄罢相
张九龄,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任名相 。在他之后,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终引发了几乎导致唐王朝灭亡的“安史之乱” 。在张九龄当政期间,唐王朝虽然繁华到了极点,但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暗流汹涌 。张九龄重视农桑,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保持了开元盛世的最后几年的稳定 。


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武惠妃想让她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日后可以继承大统 。所以她私下里欲谋废掉当时的太子李瑛 。但是她也知道,废太子是大事,如果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这事根本干不成 。所以武惠妃就派了个宫中的官奴去游说张九龄 。结果游说不成,反而被张九龄骂了一通 。张九龄马上将此事告知了皇帝,从而挫败了武惠妃谋立太子的阴谋,稳定了宫廷形势 。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
张九龄识人明察秋毫,刚见到安禄山就断言此人日后必反,便向唐玄宗申请斩杀安禄山 。但唐玄宗却没有同意他的这个意见,二十年后,果然引爆了“安史之乱”,几乎导致大唐王朝的灭亡 。
当唐玄宗欲立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为相,立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时,张九龄极力阻止 。这下也引起了皇上对他的不满 。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后时的谶词: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 。其中“两角犊子”被解读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来祸乱大唐 。唐玄宗认为他荒谬,当场将他杖于朝堂之上,几乎把周子谅打死 。十七日流放广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
这时,李林甫想起了当初他立相时张九龄也竭力阻止,就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张九龄也要之罪 。唐玄宗想起了张九龄处处与他作对的往事,新仇旧恨一并发作 。于是张九龄也受了牵连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 。
而在张九龄被罢相后没几天,太子瑛和瑶、琚两位王子也被贬为庶人 。
张九龄的风度
在贯穿整个唐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张九龄这个人,他的风度被世人津津乐道 。其个人风度,不仅表现在他的外表上,更具备了常人无可企及的内涵 。而“九龄风度”也成为了当时世人官僚争相模仿的对象,更被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赞誉有加,乃至于张九龄被罢相后,唐玄宗在认命之后的宰相时,都要问上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