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最后的大战:吴三桂遭明末猛将三层伏击

1659 年(顺治十六年)二月(明大统历闰正月)二十一日清晨 , 吴三桂带领清军渡怒江 , 继续追捕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 。

怒江江面并不算宽 , 但波涛汹涌 , 每年清明至霜降期间有“青草瘴” , 连当地土人也畏惧 。现在是二月底 , 清军过江时 , 每个人都战战兢兢 , 惊恐异常 。过江二十里 , 有一磨盘山(腾冲与龙陵之间) , 属高黎贡山南段 , 位于怒江西岸 , 为此地的一座穹岭 , “高四百里 , 弯而涉巅 , 可望昆仑;视星宿海大仅丈许 , 宛如在山下者然” 。(《庭闻录》 , 卷3)吴三桂到了山上 , 举目四望 , 但见太阳初升 , 群峰丛峙 , 林木茂密 , 惟见磨盘山高矗其间 , “鸟道窔箐屈曲 , 仅通一骑” , 地形险要 。
这 , 分明是一个适合打伏击战的地形!吴三桂越看越心惊 。赶紧勒马细察 , 险道上悄无一人 , 地上倒是留下许多杂乱无章的足迹 , 显是明朝君臣、兵马逃命时留下的 。四周寂静无声 , 偶有鸟雀飞来 , 发几声欢愉的啼叫 , 越发显得荒山寂寂 , 平林漠漠 。吴三桂还是不放心 , 吩咐大军原地休整 , 连遣数拨斥候前往侦察 。几拨斥候均未发现任何异常 , 吴三桂才整军继续前进 。不过 , 他仍不敢大意 , 命部队摆成一字长蛇 , 鱼贯而行 。行过一段路 , 开始登山 , 持续不断 , 上山的清军已有12000余人 , 仍看不出有伏兵的任何迹象 。
至此 , 吴三桂才渐渐放下心来 。吴三桂从四川打到贵州 , 从贵州打到云南 , 又从云南打到这儿 , 何曾遇上过明军像样的抵挡?而且 , 玉龙关前的一仗 , 打得白文选部丢盔弃甲 , 如同落花流水 。现在的南明军队 , 已经将无斗志、兵无战心 , 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吴三桂带领军队不知不觉地到了山顶 , 在山顶上俯瞰 , 但见先头部队已走出了好远 , 哪儿有半个明军的踪影?而后面的部队还没走近山脚 。吴三桂断定永历君臣肯定是逃入了前面的腾越州 , 队伍行进速度这么慢 , 只怕又要被他们脱逃 。吴三桂不禁有些焦躁 , 大声呵斥、催促的部队加速前进 。
突然 , 前面有一阵喧哗 , 士兵很快扭送来一个明军装束的人 , 此人自称是永历政权大理寺卿 , 叫卢桂生 , 说是要报告重大军情 。什么军情?说!卢桂生当即向吴三桂透露一个惊天大秘密:磨盘山上有明军伏兵!什么?有伏兵?!吴三桂吓了一跳 , 急传令停止前进 , 四下环顾 , 仍是一片静悄悄 。莫非?吴三桂盯着这个叫卢桂生的人看 , 有些不信 。但他还是多了一个心眼 , 命炮兵对着周围的沟莽树丛开炮 , 同时 , 弓箭手用箭矢猛射 。一时之间 , 两旁丛莽中“矢炮雨下” 。炮声停歇 , 周围还是寂然无声 。
吴三桂心头有气 , 正要冲卢桂生发作 , 突然 , 两面号炮声齐作 , 无数明军呼喝着冲杀出来!磨盘山上的确有明军伏兵!原来李定国自率精兵后撤至磨盘山 , 发现此山雄峻险要 , 山圆环弯曲 , 极适合设伏 , 想着自己这一两个月来被清兵穷追猛打 , 已经山穷水尽 , 再无立足之地 , 不由得痛恨不已 , 虽说利用这样的雄山峻岭设伏 , 敌人不容易上钩 , 但清军连战连捷 , 俗话说 , 胜兵必骄 , 他们为了争功 , 抢先前进 , 一定不复有戒备之心 , 在此设伏 , 一定可以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