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究竟有多穷?美国是如何走出大萧条的?( 四 )


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 。顾客偶尔会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 。”
起初,小说是最大的受益者,西部小说和轻松杂志的大量读者都逐渐增加,然后慢慢转向了技术和知性主题的书籍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这个发展机会最大的节骨眼上,图书馆却在贫困的重负下呻吟 。
在60个大城市中,购书经费从1931年的一年两三百万美元,缩减到了1933年的不足100万美元 。在举办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那一年,芝加哥极力把它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世界 。而芝加哥图书馆却面临着连续第三个季度没钱买书 。无力替换破损的旧书,无力改善糟糕的服务,缩短借阅时间,是最常见的障碍 。直至大萧条中期的那些年,正在复兴的国家经济才让图书馆恢复了过去的标准 。
《读者文摘》发行量大
在大萧条的打击下,杂志一般都保持稳定,发行量还略微有所增长,周刊比月刊更有优势 。纪实故事和爱情杂志是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自夸其在1935年的总发行量比1921年几乎多出了三分之一;但另一种假想的安慰剂——幽默杂志,却没能重整旗鼓,到1935年,其发行量只有大萧条之前的一半多一点 。除了《吹牛大王》暂时的成功之外,“笑解”这场危机没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
宗教杂志继续衰微,但通俗科学和机械方面的杂志却坚持了下来 。自由主义的和激进的杂志在1931年创下了新高,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损失了将近一半的发行量,1934年达到最低点,不过自1935年以后又开始小幅度攀升 。
女性期刊——它们的1200万订户到艰难时期也并未大减———继续供应着浪漫传奇和多愁善感,只对不断高涨的经济和政治争论作出了很小的一点让步 。第一份专门为男人办的杂志《时尚先生》创刊于1933年 。
《读者文摘》是一份口袋大小的月刊,这一时期刚开始的时候有25万订户,而到这时期结束的时候,其发行量接近七八百万份,包括外语版和盲文版 。这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杂志 。它的成功部分源自于大萧条——当时,很多家庭没有能力订阅几份不同用途的杂志,就只好订阅这份多用途合一的杂志——部分源于它的提炼其他出版物的精华的做法 。它的食谱包罗广泛,从探求一线希望的文章,到瘸子和盲人所讲述的快乐生活的故事,混合了关于聪明小狗和花鼠的奇闻趣事以及一本正经的下流笑话 。
“硬汉”海明威影响一代人
在整个虚构文学领域,最重要的小说家是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在大萧条时代,他以《永别了,武器》(1929年)开始,以《丧钟为谁而鸣》(1940年)结束,前者讲的是一个处在战争和死亡阴影下的深刻感人的爱情故事,后者在主题上有些类似,但背景是一场新的斗争:西班牙内战,这位美国自由撰稿人参与了这场战争 。
海明威的惜墨如金、断断续续的对话,以及他专门描写性格外向的男人,深刻地影响了这一代人,他的强硬都市学派的弟子们甚至比师傅更加顽强 。
托马斯·沃尔夫用笔描绘了大萧条的令人难忘的图景:为了取暖而在市政厅厕所里挤作一团的曼哈顿穷人,廉价公寓里的外籍居民,出没于地铁和通宵流动咖啡摊的那些衣衫褴褛、孤苦伶仃的人 。沃尔夫一直对正在走向纳粹深渊感到不寒而栗,比如《时间与河流》(1935年)和《你再也回不了家》(此书在他1938年过早去世的两年之后出版),象征了美国人迷失在困惑、光荣、挫败和对生命本身的死亡预感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