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后来的北伐,为什么北方汉人表现冷漠?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 。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一群北宋遗臣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 。自此,金国和南宋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南北对峙格局 。
南宋建立之初,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的坚持下,南宋曾试图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当时南宋面临的形势极为有利,首先是拥有一批能征善战的优秀将领,如岳飞、韩世忠、吴玠;其次是南宋军队在同仇敌忾情绪的影响下,个个士气高昂;再次是当时的北方汉人都热切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他们在一些忠于宋朝的将领组织下,在北方许多城镇组织了抗金义军,这些义军在金国军队后方发起了游击战,使得金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
可是,正当形势一片大好的之时,以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却一心想要与金国议和 。1141年,南宋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 。根据“和议”中的约定,南宋和金国划定了疆界,南宋将整个中原地区都拱手让给了金国,其中包括极具战略地位的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 。南宋每年春季要向金国交纳岁贡银、绢各25万两、匹 。比割地赔款更屈辱的是,南宋要向金国称臣,南宋和金国往来的文书中,南宋称金国为“上国”,称自己为“弊邑” 。宋高宗在派人送给金国的誓表中还恬不知耻地自称为“臣构” 。
南宋第一次收复中原的行动就这样遗憾地结束了,事实上这也是南宋唯一一次真正有机会收复中原的时机 。
1162年,宋高宗赵构主动将皇位禅让给了皇太子赵昚,是为宋孝宗 。宋孝宗是一位有理想、有作为的帝王,他刚一即位,就马上起用了一批“主战派”大臣,并积极筹划北伐中原 。
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南宋方面兵分两路进取中原,史称“隆兴北伐” 。战争初期,宋军进展顺利 。北方汉人苦盼了二十多年,终于等到大宋王师再度出击,纷纷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南宋军队在随后几场重要战役中出现重大战略失误,加上前线两位主将之间出现矛盾,导致军心涣散 。“隆兴北伐”最终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南宋和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与“绍兴和议”比起来,南宋在这份新的“和议”中地位略有提高,宋金两国从君臣之国,改为叔侄之国(金国为叔,南宋为侄) 。南宋每年向金国的岁贡改称为岁币,每年银、绢各20万两、匹,比“绍兴和议”中减少了5万 。
“隆兴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南宋多少从中挽回了一点损失,也并不算完全没有意义 。不过,那些在北方响应南宋王师北归的汉人们却倒了大霉 。宋金两国握手言和后,金国自然要开始清算这些在他们后方“搞事情”的北方汉人们 。那些加入过义军队伍的汉人们,其中有一部分趁机南下偷渡到了南宋,而一些没跑的或是逃跑过程中被抓到的人,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
开禧二年(1206年),在当时宰相韩侂胄的积极推动下,南宋再一次开始北伐,史称“开禧北伐” 。韩侂胄等“主战派”认为,此时金国内部混乱,加上天灾不断,正是北伐的绝佳良机 。只要南宋大军北上,北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汉人们自然会前呼后拥的出现 。可是这一次,“主战派”却完全猜错了 。
“开禧北伐”离“绍兴和议”签订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时间,原来生活在北宋时期的汉人基本都不在人世了,后来的汉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是金国人,他们对宋朝基本不存在什么家国情怀,自然也就谈不上热切盼望王师北归 。而一些支持南宋北伐的北方汉人,早就跑到南方去加入抗金事业了,比如著名的词人辛弃疾 。因此,此时还留在北方的汉人,绝大部分都已认定自己是金国人,没几个会选择支持南宋了 。甚至有许多汉人积极报名加入金军,和他们的女真同胞共同抵御南宋“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