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究竟有多穷?美国是如何走出大萧条的?( 三 )


罗斯福成最佳广播宣传员
端坐不动的消遣项目当中,最普遍的莫过于听收音机了 。
公众对新闻分析和新闻解释的渴望,带给时事评论员雷蒙德·格拉姆·斯温、H.V.卡滕伯恩、洛厄尔·托马斯、加布里埃尔·希特等人以前所未有的声望,数百万人专心致志地收听他们关于国际时事的观点 。1932—1939年间,通过收音机传送的消息量几乎翻了一倍 。
最好的广播宣传员就是罗斯福总统本人,他那句让人心里暖洋洋的平民化称呼语“我的朋友”,早在他1920年竞选副总统的时候就已经被采用了 。他总是直接而亲密地诉诸人民,这一姿态打造了一种个人的领袖风范,就其影响力来说是空前的 。一天的“炉边谈话”之后,经常能收到5万封听众来信 。记录所有这些讲话的唱片,显示了罗斯福在演讲技巧上的变化,从老式的洪钟大吕式的风格,加上在前收音机时代学到的那种雄辩有力的停顿,到更低沉的音调,以及更柔软、更放松、更迷人的谈吐,这些更适合那些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听众 。
“布吉伍吉”的流行
1934年初,或许是作为经济复苏的先兆,爵士乐的精神获得了重生 。这次复兴主要是通过华美的单簧管唱片和班尼·古德曼的伴舞乐队广播,班尼极好地诠释了欧洲鉴赏家们所谓的“热爵士” 。它很快就获得了新的名字:摇摆乐 。
1935—1936年冬天,当“即兴曲”和“热乐俱乐部”在美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时候,一位采访人员写道:“‘摇摆’之于爵士,就像诗魂之于诗歌 。”—个深受人们喜爱的术语,不经意间流行起来了,这就是“布吉伍吉”,它表示一种钢琴音乐,演奏者以持续滚动的左手程式,混合着右手随心所欲的即兴创意 。
数百万年轻人认可了这种新风格 。那些热情的鉴赏者自称为hep-cat(爵士乐迷),积极地投身其中者自称为jitterbug(爵士乐狂) 。当他们“进入最佳状态”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更富有动感,而不是更优雅 。
“米老鼠”“唐老鸭”问世
电影——在上一个十年是全国第四大产业,依然是最重要的商业娱乐 。尤其是听到那些在无声电影当中倾慕已久的明星们的声音所带来的喜悦,把电影工业推向了大萧条时期的第一波小小的高潮 。
迪斯尼1926年从美国中西部地区来到好莱坞,两年后创造了“米老鼠”,在有声电影《威利汽船》(1928年)让这个足智多谋的啮齿动物走上世界性主人公的道路之前,默片中的米老鼠并不成功 。而1930年代快要结束的时候,据称,米老鼠已经逐步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 。
迪斯尼,这些“机器时代的童话故事”的作者,还在《白雪公主》(1938年)和《幻想曲》(1940年)中展示了他的多才多艺 。前者是他的第一部全长电影,由将近50万幅绘画依次拍摄而成,后者是大胆的尝试,试图把古典音乐与绘画艺术结合起来 。
大多数电影的内容是为了逃避现实而设计的,多数反映了那些疲累或倦怠的成年人的品位 。他们所寻求的是奢华和传奇、性和情感的世外桃源,这些对于年轻的电影迷来说,远不如迪斯尼的世界那么有益健康 。
“没有图书馆,我早疯了”
在大萧条即将到来的时候,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四分之三的人读杂志,二分之一的人读书 。经济危机只给报摊和杂志书架造成了较小的伤害——光顾这些地方的花费总是很小,但它带给图书界的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与此同时,正迅速发展的公共图书馆也处在一个经费捉襟见肘的艰难时期 。
无所事事的百万民众突然发现,公共图书馆简直就是穷人的俱乐部,一个可以随便翻阅、打盹瞌睡的温暖而安静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