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侣何时不再吃肉?佛教皇帝萧衍严格戒律( 二 )


这个时候的萧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称得上是个明君 。可是,当帝位已经巩固,世道河清海晏,萧衍开始爱上了佛教、信奉佛教,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萧衍把信奉佛教作为国策,立佛教为国教,要求王公贵戚乃至平民百姓都要信佛,在全国大建寺庙,广收僧人 。在萧衍身体力行的倡导下,南梁国内寺塔林立、僧人遍地 。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有感于此而作 。据统计,南梁时的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7万人 。即使这样,萧衍还嫌佛寺不够多,要继续修 。但资金不够了,怎么办?他想了个主意:自己到寺院“舍身”出家 。由此,大臣要找皇帝处理国事,只好到寺院花钱“赎” 。梁武帝先后四次入寺舍身,群臣为了“赎”他还俗,捐了一亿万钱 。可以说,大修佛寺浪掷了南梁无数财力,造成国力大幅度衰退 。
此外,佛教的慈悲戒杀理论对南梁的社会、政治生活也造成了极大影响 。萧衍将佛教的慈悲戒杀理论和儒家“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仁恕思想结合起来,不仅自己不食肉,还要求国家祭祀也要戒杀,用蔬菜果品代替原来的猪牛羊等 。实际上,在当时的佛教律典中,是找不到出家人必须食素的任何根据的,就因为萧衍的倡导和严令禁止,南梁境内僧众从此不再食肉 。此例又被后来的北齐、隋唐所秉承,中国的佛教僧侣从此告别了肉食 。以上种种举措,使萧衍赢得了“皇帝菩萨”、“佛心天子”的称号 。“皇帝菩萨”、“佛心天子”把这种不杀生的理念应用在动物身上,害处还不是很多,但在对待法律问题上,如果还以“菩萨心肠”、“佛心仁人”来处理,国家不乱才怪 。可是,萧衍对那些奸佞之徒法外开恩,最终姑息养奸,极大程度地祸害了国家和民众 。
比如萧衍的弟弟萧宏骄横奢侈,暴敛无厌,敛收钱物三亿万,萧衍虽然心知肚明,却只是仰天默诵几遍:“南无阿弥陀佛”,就此拉倒 。而萧宏一看没事,胆儿更肥,竟然践踏伦理道理与萧衍的女儿大行通奸之事 。还有,萧衍的侄儿萧正德明明已经投降了北魏,在北魏混不下去了,又回到了南梁 。萧衍“慈悲为怀”,赦免他,封他为临贺王 。最后呢,这个萧正德勾结了外人侯景,把侯景带进了南梁的都城建康,给南梁帝国捅上了窝心一刀 。
要说,萧正德所勾结的侯景,也是被萧衍这个所谓的“皇帝菩萨”一点点养成地心腹之患的 。寓言故事里的东郭先生是怎么死的?被狼咬死的 。萧衍就是东郭先生,侯景就是那头狼 。狼被猎人追得走投无路,东郭先生“见义勇为”,打开自己用来装书的口袋,让狼钻进去,躲过了猎人的围捕 。侯景要趁乱世起兵争霸,可是既抗击不住东魏的高澄,又惹毛了西魏的宇文泰,在东西两大枭雄的夹击下,日暮途穷、走投无路,萧衍大动“菩萨心肠”,将之迎到自己身边,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和南梁帝国的国运对“引狼入室”四个字做出了血淋淋的诠释 。
南梁帝国也从此陷入分崩离析的大动乱当中,国内百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萧衍为了与北魏争夺战略要塞寿阳,他本着避免战争大量流血的“慈悲”原则,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筑建浮山堰,准备通过水淹寿阳城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而顺利收取寿阳 。可是,这个浮山堰是在哪儿修建的呢?在经过寿阳的淮河的下游!对,你没看错,是下游 。
萧衍的设想是:在下游打坝修堰,先拦住淮河水,等淮河水位上涨的时候,水就可以淹没寿阳城了 。最终,寿阳城没被淹,而被拦截近半年的淮河水突然冲垮了河堰,大坝上的数万梁朝军民转眼就丧生在滔天的洪水之中 。这还不算,浮山坝的下游的平原全部成为泽国,数十万无辜百姓和他们的家园一起全部被洪水所吞噬 。呜呼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