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清朝历史上荆州的满蒙八旗如何由来?

【揭秘:大清朝历史上荆州的满蒙八旗如何由来?】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81年),平西王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起兵反叛 。吴三桂率军从云南出发,挥师北上,湖南很快被攻陷,反叛兵攻下了岳阳 。这直接威胁到了长江北岸的重阵——荆州,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就这在危机时刻,康熙皇帝命令都统巴部尔统领率三千满洲骑兵赶到荆州阵守 。从此,吴三桂不能再过长江一步,直至三年后在昆明被消灭 。
三番之乱平定之后,清王朝决定在荆州设置将军府,进驻八旗兵 。满蒙八旗在荆州一住就是两百多年 。从最开始的四千人,发展到两万多人 。当时的八旗分为两种:一种是军队八旗,也就是保卫北京城的八旗;另一种是驻防八旗,也就是分驻各地的八旗 。荆州的八旗属于驻防八旗 。
八旗军进入荆州城后,因为当时的环境影响,在城内修建起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城墙”,将荆州城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汉人在西城居住,满蒙人在东城居住 。在东城驻防基地,八旗又按照各自的旗为自己的营地重新布局,比如正黄旗大街、镶黄旗大街、正白旗大街,还成立了各种的行政机关 。驻防城不仅是一个大军营,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八旗行政区域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那条贯通南北的城墙被拆除,满汉也渐渐融合 。最后,连姓氏也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