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忠臣当良臣:聪明人魏征如何给领导提意见

核心提示:魏征曾经有过一个奇怪的言论 。他说他不想当忠臣 。不想当忠臣 , 难道还想当奸臣?不 。魏征说 , 他想当一个“良臣” 。
网络配图
魏征这话听上去像是在赞美 , 实际上却是在针砭 。因为它强调的是“慎终如始”这四个字 。这就等于是说——陛下能这样子当然好 , 但是最好能够保持下去 。假如不能持之以恒 , 现在高兴未免太早 。李世民是个聪明人 , 当然不会听不出这层弦外之音 。
这样的进谏可谓寓贬于褒 , 既挠到了皇帝的痒处 , 又点到了皇帝的痛处 , 实在是含蓄而巧妙 。
在中国历史上 , 有资格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不多 , 就算能找出几个 , 大半也都有争议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识最多、争议最少的 , 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 。
【不当忠臣当良臣:聪明人魏征如何给领导提意见】但是 , 即便李世民能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 也并不表明他就是完美无瑕的 。
无论李世民如何天赋异禀、才智过人 , 他身上也难免会有一些人性的弱点 。
换句话说 ,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政治家 , 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弱点 , 而是在于他有一个办法对治自己身上的弱点 。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 , 就是两个字——纳谏 。
“纳谏”这种事 ,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 , 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 。就算是一个普通人 , 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 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 , 通常更听不进任何不和谐音 。
然而 , 李世民偏偏就愿意听 。
不但愿意听 , 而且还对此求之若渴、甘之如饴!
这并不是说李世民天生就是一个受虐狂 , 而是因为他深知——“兼听则明 , 偏信则暗”;“人欲自照 , 必须明镜 , 主欲知过 , 必籍忠臣”;“明主思短而益善 , 暗主护短而永愚”……
鉴于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 , 李世民一直具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认为 , 倘若当皇帝的都像隋炀帝那样“好自矜夸 , 护短拒谏” , 那么结果就是“人臣钳口” , 最终必然“恶积祸盈 , 灭亡斯及” 。所以早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 李世民就一再对大臣们强调:“前事不远 ,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 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政要》卷二)在李世民的极力倡导和鼓励下 , 贞观群臣谏诤成风 , 人人勇于进言 。而其中对李世民影响最大、对贞观善政贡献最多、在历史上享有“第一诤臣”之美誉的人 , 无疑就是魏征 。
魏征曾经有过一个奇怪的言论 。
他说他不想当忠臣 。
不想当忠臣 , 难道还想当奸臣?
不 。魏征说 , 他想当一个“良臣” 。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 当魏征在朝堂上公然说出这番话的时候 , 李世民大为诧异:“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说:“所谓‘良臣’ , 应该像稷、契、皋陶那样 , 身获美名 , 君受显号 , 子孙传世 , 福禄无疆;而所谓‘忠臣’ , 只能像龙逄、比干那样 , 身受诛夷 , 君陷大恶 , 家国并丧 , 空有其名 。从这个意义上说 , 二者区别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