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忠臣当良臣:聪明人魏征如何给领导提意见( 三 )


有两则小故事颇能说明李世民对魏征的这种“忌惮”之情 。
有一次魏征离京去祭扫祖墓 , 回来的时候听说皇帝打算去终南山游玩 , 连仪仗队和随从都已整装待发 , 可后来却无故取消了 , 魏征就问皇帝有没有这回事 。李世民尴尬地笑着说:“当初确实有这个想法 , 但是怕你生气 , 只好作罢了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上笑曰:“初实有此心 , 畏卿嗔 , 故中辍耳 。”)
还有一次 , 有人进献了一只漂亮的鹞鹰 , 李世民非常喜欢 , 就让它站在自己的手臂上 , 正在逗弄玩耍 , 忽然看见魏征走了进来 , 情急之下赶紧把鹞鹰塞进怀里 。魏征其实早就看在了眼里 , 可他嘴上却不说 , 故意在奏事的时候把时间拖得很长 。等到他告辞离去 , 鹞鹰早已活活闷死在李世民的怀里了 。
魏征平常的谏诤一般都会讲究方式方法 , 可要是碰到至关重要的大事 , 也会与太宗面折廷争 。
网络配图
魏征和李世民之间最激烈的一次言语交锋 , 发生在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春天 。当时的大唐王朝四海升平、国泰民安 , 所以满朝文武都一再劝请太宗前往泰山封禅 。“公卿百僚 , 以天下太平 , 四夷宾服 , 诣阙请封禅者 , 首尾相属 。”(《册府元龟》卷三十五)
所谓“封禅” , 是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种大典 。由于泰山是五岳之首 , 所以封禅大典都在泰山举行——于泰山设坛祭天曰“封” , 于泰山南麓的梁父山辟基祭地曰“禅” 。在古代中国 , 泰山封禅既是太平盛世的象征 , 也是帝王功业鼎盛的标志 。但并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资格获此殊荣 。在唐朝之前 , 只有秦始皇、汉武帝 , 还有东汉的光武帝等少数几个自认为建立了丰功伟业的帝王 , 才敢举行封禅大典 。
对此 , 李世民内心当然也是满怀渴望 。
但是当百官劝请时 , 李世民一开始还是谦虚地推辞了一下 。他说:“诸位贤卿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 , 但朕却不这么看 。如果天下安定 , 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 就算不封禅 , 又有什么损失?昔日秦始皇封禅 , 而汉文帝不封禅 , 后世难道以为文帝之贤不如始皇吗?况且即使是祭拜天地 , 又何必一定要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 , 才算表达出对天地的诚敬呢?”
群臣都知道这只是皇帝的客套话 , 所以还是极力劝请 。
后来 , 李世民就顺水推舟地答应了 。虽然表面上似乎有点勉强 , 可大家都知道 , 其实皇帝心里还是很乐意的 。
就在皇帝和满朝文武其乐融融地探讨具体的行程安排和相关事宜的时候 , 魏征忽然表情严肃地站了出来 , 坚决表示反对 。
李世民脸色一沉 , 问:“你不赞成朕封禅 , 是不是认为朕的功业还不够高?”魏征说:“够高 。”李世民又问:“那是不是德不够厚?”魏征说:“够厚 。”“是不是社稷还不安定?”“已经安定 。”“是不是四夷尚未臣服?”“都已臣服 。”“是不是庄稼还没有丰收?”“丰收了 。”“是不是祥瑞还没有呈现?”“呈现了 。”“既然如此……”李世民冷笑着说 , “那为何还不能封禅?”
魏征从容自若地回答道:“陛下虽然已经拥有这六项成就 , 但是 , 我朝承隋末大乱之后 , 户口凋零 , 仓廪空虚 , 陛下一旦车驾东巡 , 千乘万骑 , 每到一处 , 地方州县必定难以承受各种负担 。更何况 , 陛下举行封禅大典 , 四夷君长必定前来共襄盛举 , 可如今自伊水、洛水以东 , 至于东海、泰山 , 村庄寥落 , 人烟断绝 , 道路萧条 , 进退艰阻 , 极目所见 , 千里蛮荒 。这岂非引戎狄至我腹地 , 然后示之以虚弱吗?再者说 , 即使给予四夷君长厚重的赏赐 , 也未必能满足他们远道而来的愿望;纵然免除百姓几年的捐税赋役 , 也未必能弥补他们的损失 。为了博得一个封禅的虚名 , 却遭受一些实实在在的损害 , 这对陛下又有什么好处?”李世民听完 , 不得不表示赞赏 , 立即停止了封禅的动议 。“太宗称善 , 于是乃止” , (《贞观政要》卷二)然而他在感情上其实是不太情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