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朝抗蒙将领王晦事迹谈忠义及金朝抗蒙

哀王旦 [金]史肃
八月风高胡马壮 , 胡儿弯弓向南望 。铁门不守犯孤城 , 失我堂堂仁勇将 。
将军之起本儒臣 , 纬武经文才过人 。墨磨盾鼻扫千字 , 箭射戟牙惊六军 。
忆昔同时初上疏 , 明日东华听宣谕 。我从金毂东巡逻 , 公总干戈练征戍 。
三月和兵好始修 , 胡兵一夜袭通州 。练衣出郊虽频战 , 毡帐沿河未肯修 。
将军尽出兵如水 , 烧胡之车破胡垒 。倒戈弃甲十万人 , 乱辙靡旗三百里 。
金甲煌煌金印光 , 诏书命我守昆阳 。然知人有百夫勇 , 可奈仓无一日粮 。
叛臣暗作开门策 , 一虎翻为群犬获 。胸中气愤暴雷声 , 颔下须张猬毛磔 。
将军虽死尚如生 , 万里遥传忠义名 。昔闻陕右段忠烈 , 今见常山颜杲卿 。
栋圬榱崩人短气 , 平生况切同年义 。试歌慷慨一篇词 , 定洒英雄千古泪 。
王旦者 , 昆阳守王子明也 。(1)
王晦 , 《金史》本传作王晦 , 字子明 。而诗作王旦 , 字子明 。是否为同一人呢?答案是肯定的 , 但为什么出现上述不同呢 , 这个要从金朝的避讳制度寻找答案 , 根据《金史》 , 章宗泰和元年七月己巳“初禁庙讳同音字”(2) , 王旦之“旦”与金朝熙宗名之“亶”同音 , 在避讳之列 , 所以王晦本名王旦 , 在泰和元年七月以后改名王晦 。
王晦在年轻时就以慷慨之气闻名 , 这在金人著作中可以看到 , 金人刘祁写到:
“王副枢晦子明 。自布衣时慷慨以侠闻 , 其友人出游久 , 妻与一僧私 , 既归 , 晦以告 , 其友无如之何 。晦教之 , 复为远出计 。治装即歧 , 而他寓 。夕造其家 , 僧见之 , 趋启轩以逃 , 晦伏轩外 , 以铁简迎击 , 僧脑出而毙 。明日 , 晦诣有司等自陈其事 , 有司义而释之 。”(3)金史亦有类似记载“(王晦)少负气自渼 , 常慕张咏之为人 , 友妻与人有私 , 晦手刃杀之 。”(4)正史显然不如笔记完备 , 如果我们再通过诗歌记述“将军之起本儒臣 , 纬武经文才过人 。墨磨盾鼻扫千字 , 箭射戟牙惊六军 。”我们不难得出王晦慷慨义气 , 有文有武这一形象 。王晦和后来其他读书人一样 , 走科举出仕这条道路 , 他“中明昌二年进士” , 先后担任“长葛主簿”“辽东路转运司都勾判官”“北京转运户籍判官”“安阳令”“签陕西西路按察司事”“平凉治中”“少府少监”“户部郎中”等一系列官职 。(5) , 本来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 , 凭借他的性格 , 完全可能在仕途之上走得远一些 , 也许会成为像王修一样的清官 , 但是在金朝中后期的金蒙战争发生后 , 则完全改变了他的命运 。
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 , 蒙古成吉思汗以报世仇为名誓师伐金 , 而金防守边疆的参知政事完颜承裕(胡沙)和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千家奴)在前锋与蒙古接战败后 , 畏敌如虎 , 一味寻求逃跑 , 被蒙古军追击大败于会河堡 。“死者蔽野塞川 , 金人精锐尽没于此 。”(6)“识者谓金之亡 , 决于是役 。”(7) , 随后蒙古军后破金怯战之西京留守纥石烈执中7000军 , 再后陷宣德居庸关 , 逼近中都 , 分兵掠取中原腹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