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朝抗蒙将领王晦事迹谈忠义及金朝抗蒙( 二 )


金崇庆元年(蒙古成吉思汗七年) , 蒙古军复南下 , 攻西京 , 不克 , 金将奥屯襄来援 , 全军尽没 , 后成吉思汗中流矢 , 蒙古军解围 。
金至宁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八年) , 成吉思汗大举侵金 , 七月 , 在蒙古军强攻之下 , 加之金将完颜纲与术虎高琪不和 , 十万之众大败于缙山 , 后蒙古军乘势破居庸关 , 复围中都 。
而金在大敌当前之时 , 将领纥石烈执中发动政变 , 杀金帝卫绍王 , 立丰王珣为帝 , 是为宣宗 。而后术虎高琪与蒙古兵战败 , 惧纥石烈执中之诛 , 提兵入中都 , 杀纥石烈执中 , 宣宗任命术虎高琪为左副元帅 。
蒙古军在围攻中都同时 , 兵分三路深入金统治中心中原地区 , 中原地区大部州县沦陷“是岁 , 河北郡县尽拔 , 唯中都、通、顺、真定、清、沃、大名、东平、德(8)、邳、海州十一城不下 。”(9) , 除了金朝承平日久 , 民不知兵外 , 和蒙古军计策也有关系 , 蒙古军采用驱守城军士家属攻城的方法“中原诸路之兵皆签往山后一带防遏 , 无兵可守 , 悉签乡民为兵 , 上城守御 。大军(蒙古军)尽驱其家属来攻 , 父子兄弟往往遥相呼认 , 由是人无固志 , 所至郡邑一鼓而下 。”(10) 。诗所见“八月风高胡马壮 , 胡儿弯弓向南望 。”就是说明了这个意思 , 这里金人称蒙古人为“胡” , 是颇有自认中原正统的意思 。
在蒙古军强攻之下 , 加之金防御无方 , 被迫向蒙古军求和“(贞佑二年)三月辛未 , 遣(完颜)承晖诣大元请和 。”(11) , 将卫绍王之女嫁与成吉思汗 , 蒙古军退走 。但随后金宣宗畏惧蒙古军 , 不顾大臣劝阻 , 一味决心迁都南京(开封) , 在迁都的过程中 , 金人对以契丹人为主的乣军的猜忌引发了他们的北叛 , 将金之虚实尽报之蒙古 , 蒙古以金迁都为借口 , 再次大举侵金 。

在蒙古大举南侵之时 , 王晦勇敢挺身而出 , “贞佑初 , 中都戒严 , 或举晦有将帅才 , 俾募人自将 , 得死士万余统之 。率所统卫送通州粟入中都 , 有功 , 迁霍王傅 。以部兵守顺州 。”(12)随后蒙古军攻击不克的通州 , 王晦受命解围“通州围急 , 晦攻牛栏山以解通州之围 。”(13)而诗则作“练衣出郊虽频战 , 毡帐沿河未肯修 。将军尽出兵如水 , 烧胡之车破胡垒 。倒戈弃甲十万人 , 乱辙靡旗三百里 。”关于解通州之围 , 诗远较史具体 , 写出了具体的过程 , 是难得的补史材料 , 说之“以诗补史”一点也不过分 。随后王晦回到顺州 , 就是那个金、元二史称之为少数几个没有被蒙古军攻克的州城之一 , “燕都受围 , 唯顺州坚守 。”(14) , 蒙古军集中全力来攻 , 孤城坚守 , 史书中完整记载了其死节的经过:
“九月 , 顺州受兵 , 晦有别部在沧、景 , 遣人突围召之 , 众皆踊跃思奋 , 而主者不肯发 。王臻 , 晦之故部曲也 , 免胄出见 , 且拜曰:‘事急矣 , 自苦何为 , 苟能相从 , 可不失富贵 。’晦曰:‘朝廷何负汝耶?’臻曰:‘臻虽负国 , 不忍负公 。’因泣下 。晦叱曰:‘吾年六十 , 致位三品 , 死则吾分 , 讵从汝耶 。’将射之 , 臻掩泣而去 。无何 , 将士缒城出降 , 晦被执 , 不肯降 , 遂就死 。”(15)而诗作“金甲煌煌金印光 , 诏书命我守昆阳 。然知人有百夫勇 , 可奈仓无一日粮 。叛臣暗作开门策 , 一虎翻为群犬获 。胸中气愤暴雷声 , 颔下须张猬毛磔 。将军虽死尚如生 , 万里遥传忠义名 。”在顺州失守这个事实上 , 诗不如史具体 , 但仍然不失补充和参考 , 尤其值得参考的是作者的态度 , 作者明知他坚守的“顺州” , 但是厌恶这个“顺”字 , 以“昆阳”代之 , 意味顺州本来可以起到和西汉末昆阳相似的作用 , 但是却被身为“叛臣”的“群犬”出卖了 , 诗人慷慨悲歌 , 高度赞扬这位勇将的同时 , 对“叛臣”和“群犬”给予愤怒的谴责 。并把王晦的事迹比作唐朝的段秀实和颜杲卿 。最后一段“栋圬榱崩人短气 , 平生况切同年义 。试歌慷慨一篇词 , 定洒英雄千古泪 。”更是慷慨激昂 , 未尝没有愿意与死者同仇敌忾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