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的理由造就了曹操割发代首故事千古流传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千古流传 , 历来都认为 , 曹操作为军队统帅、权高位重的丞相 , 在自己的坐骑因受惊而践踏了农田里的麦子后 , 以身作则 , 勇于承担责任 , 割发代首 , 这是守规则、讲诚信的表现 。正因为曹操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 他的部下才乐于拼命 , 最后曹操才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


应该说 , 曹操“割发代首” , 在他那个时代 , 还是有一定的先进性的 。曹操在行军打仗的时候 , 还能考虑到老百姓的生计 , 尽心维护庄稼 , 已然超出当时的军阀一大截了 。曹操下令“只要有践踏麦田的 , 就斩首示众”之后 , 经过麦田的官兵 , 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 , 小心地蹚过麦田 。老百姓看见了 , 没有不欢喜称颂的 , 望着曹操大军的背影跪在地上拜谢 。百姓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 , 曹操需要的政治影响 , 也达到了 。
再说 , 曹操马踏麦田 , 是因为坐骑受惊 , 不是主观故意 。按说 , 这样的无意过失 , 原本就不该斩首 。无奈曹操有言在先 , “只要有践踏麦田的 , 就斩首示众” , 这就把曹操置于尴尬之境了 。曹操必须做出姿态 , 于是他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 , 要他治自己的罪 。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这是一句大实话 , 他不能 , 也不敢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 , “刑不上大夫”那可是通识 。曹操正因为深谙这一点 , 所以才敢进一步把姿态做足 。他说:“我亲口说的话 , 我自己都不遵守 , 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 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 , 想要自刎 。估计曹操拔剑 , 用的是慢动作 , 众人的反应却是迅雷不及掩耳 , 连忙死死拦住 。应该说 , 曹操能够认识到自己说的话自己要带头遵守 , 觉悟已经很高了 。剧情发展到这个时候 , 需要一个人出来配合 。于是 , 曹操的谋臣郭嘉出场 。
郭嘉是大知识分子 , 饱读诗书 。郭嘉走上前 , 款款言道:“古书《春秋》上说 , 法不加于尊 。丞相统领大军 , 重任在身 , 怎么能自杀呢?”郭嘉保曹操的理由有两个层面 , 一、“刑不上大夫”、“法不加于尊” , 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 丞相你也休想例外 , 而且这是典籍记载的 , 这叫于法有据;二、丞相重任在身 , 你领导的革命事业还没完成 , 你绝不能半途撂挑子 , 这叫合情合理 。曹操其实就是在等这个台阶 , 既然郭嘉帮他砌好了 , 那就下吧 。于是 , 在装作内心痛苦挣扎了好一阵子之后 , 曹操缓缓说道:“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 , 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 , 那就暂且免去一死 。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 , 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说完 , 曹操用剑斩断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 扔在地上 , 说:“那么 , 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 , 本该斩首示众 , 现在割掉头发代替 。”要知道 , 那时候的人认为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 随便割掉头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 是不孝的表现 。更何况是丞相的头发!因此 , 在当时的人看来 , 曹操当众割头发和割掉脑袋简直就没什么区别了 。因此都很知足 , 很佩服 , 都更加守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