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王奕訢为何一辈子逃不出嫂子慈禧的手掌心

【一代贤王奕訢为何一辈子逃不出嫂子慈禧的手掌心】到清朝末年,爱新觉罗家族的王爷们突然集体进入了低迷 。在外人看来,他们似乎已彻底将祖先的优秀基因丧失殆尽,不但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甚至连整个江山都拱手让给一个女人做主,而他们则集体拜伏在后者的石榴裙下混日子 。这个女人,便是叶赫那拉氏的慈禧太后 。于是在清王朝的最后五十年,爱新觉罗皇族的天下居然由一个女人说了算 。且不说早年的八大铁帽子王已基本靠边站了,即便是后来崛起的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等新派铁帽子王,又何尝能重振祖先的声威呢?
就拿清王朝后期最能干的恭亲王奕訢来说,尽管成功掀起了晚清第一波改革大潮,但是这次“自强”运动并没有使王朝走向质的蜕变 。实际上透过表面的辉煌人们依然会发现,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铁帽子王爷奕訢从来就没有摆脱过头上的“紧箍咒” 。正如孙悟空无法逃脱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奕訢也无法摆脱另一位“佛”的掌控,那就是慈禧太后“老佛爷” 。
奕訢与慈禧,堪称整个晚清最令人瞩目的政治组合 。在长达三十八年的时间内,这二人之间时而合作,时而较量 。随着奕訢的地位骤升和声望日高,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后按捺不住了 。1865 年3 月31 日,籍籍无名的翰林院编修蔡寿祺居然上奏弹劾奕訢,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 。蔡寿祺不过是一名品级很低的学术圈官员,他居然敢摸老虎屁股,显然不是借酒撒疯,一定是来自高层的授意 。果然,一向对恭亲王偏袒有加的慈禧太后突然翻脸,免去奕訢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而奕訢则开始意识到,如今的大清不需要“周公”,一切权力归“圣母” 。据记载,最终恭亲王像个犯错的小孩,来到在太后面前“伏地痛哭、无以自容”,恳求后者的宽宥 。鉴于当时的形势还离不开奕訢,慈禧太后见好即收,“慷慨”地允许奕訢重新上岗,不过还是顺便剥夺了其“议政王”的头衔 。
经过这次沉重打击后,奕訢终于明白了一个硬道理:权力是太后给的 。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这一教训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数十年如一日悬挂在他的头上 。虽然后来心气颇高的恭亲王也曾在局部战场上予以反击,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遭到更沉重的打击 。1868 年,正是在奕訢的大力支持下,山东巡抚丁宝桢果断杀掉了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安德海 。此事虽然着实令奕訢出了一口恶气,但不可避免地招致了慈禧太后的忌恨 。1872 年,当同治皇帝准备重修圆明园作为对母后的献礼时,又是奕訢纠集一班大臣极力劝谏,从而进一步触怒了慈禧太后 。1881 年,随着慈安太后的去世,奕訢失去了在宫中可以制衡慈禧太后的唯一力量 。1884 年4 月,鉴于清军在中法战争中失利,慈禧太后指责军机处负有人事之责,颁布诏书开去奕訢一切差使,家居养疾 。这一结果几乎令所有人大跌眼镜 。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回想起二十年前初次遭慈禧太后打击时,朝中几乎所有大臣都出面为奕訢求情,而这次军机处被连锅端了,朝臣们竟出奇地平静,就那样冷漠地注视着恭亲王萧然的背影 。
从此之后,恭亲王长期隐居在北京西郊的寺庙,几乎不问世事 。该寺有一棵著名的“卧龙松”,为寺内的“五大名松”之一 。奕訢不但把自己比喻为不得志的“卧龙”,还题写了“卧龙松”三字刻在石碑上,立于松下,支撑着古松的主干,至今仍留存原处 。而这种消沉得近乎绝望的状态,也直接体现出其真实的心境 。整整十年后,随着帝国与日本兵戎相见,国事纷乱之际,慈禧太后在舆论的压力下又重新起用了这位当年以办外交著称的铁帽子王 。可惜的是,此时的恭亲王再也不是当年的恭亲王了,正所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虽然再度回到了总理衙门这个曾经最为熟悉的岗位,但脱离权力核心多年,奕訢显然已无力回天了,反倒是多了几分暮气 。昔日的那位“鬼子六”,早已将所有的功名都视作了“浮云” 。四年后,正当康、梁等人鼓动光绪皇帝厉行变法之际,满腹忧虑的恭亲王与世长辞,终年66 岁,谥号“忠”,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