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揭秘晚清之:梁启超入湘引发思想冲突大戏

就在梁启超笔墨生涯巅峰期,他却毅然决然离开《时务报》,离开上海,前往长沙,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风风火火演绎了一场所谓新旧冲突思想大戏,吹皱了湖南一池春水 。
湖南是中国内陆地区最有特色的一个省份,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湖南向以保守而著称,但湖南深深介入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甲午战争,战争结果深刻刺激了湖南人 。吴大澂苦心经营的新湘军原本希望通过这场战争重振湘军昔日辉煌,因而主动请缨开赴前线 。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湘军的辉煌只是昔日余晖,今日的日本也不是昔日的太平天国,吴大瀓的新湘军却变成了一群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他们在训练有素的日本军队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一败牛庄,再败营口,三败田庄台 。湘军连连败绩震动了国人,更震动了一直处于虚骄状态的湘人,按照谭嗣同的说法,“湖南人始转侧豁寤,其虚骄不可向迩之气亦馁矣 。”
新湘军的失败是湖南人的奇耻大辱,但湖南人并没有在这次失败之后一蹶不振,而是很快形成一种寻求变革、追求进步的新风气,并与京沪等中心城市维新思潮遥相呼应 。1895年10月,陈宝箴就任湖南巡抚,由于他的开明引导与鼓励,湖南维新运动较其他内陆省份更早发生 。
陈宝箴向来推崇曾国藩、左宗棠、曾纪泽、郭嵩焘湖南先贤思想事功,就任之初即以开化湖南为己任,锐意进取,致力革新 。他以为湖南地处内陆,向以守旧闻名,拒斥西方新思想与新文化,所以湖南要想成为中国改革先锋,就必须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彻底更新 。他和1894年出任湖南学政的江标一起,提倡经世之学以改变士风 。
与官方倡导变革同步而行,湖南民间自发维新悄然兴起 。1895年7月,在外漫游多年的谭嗣同致函欧阳中鹄,以为中国变法必先从改变知识人始,“从士始,则必先变科举,使人人自占一门,争自奋于实学” 。
谭嗣同的建议与当时思想界主流大体一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都将甲午战败的责任推给科举制度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指出,“吾今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
在体制内,刑部左侍郎李端棻1896年6月12日上《请推广学校折》,建清廷令各省、府、州、县设立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 。7月,山西巡抚胡聘之等奏请变通书院章程,主张书院教授天文、算学、格致等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学科 。8月11日,清廷批准李端棻的建议,命各省推广学校,致力实学 。8月21日,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办法六条 。此后,各省兴办新式学堂蔚然成风 。
讲究实学的风气深刻影响了湖南 。1896年,王先谦联络湖南乡绅黄自元、张雨珊、蒋德钧、熊希龄等创办实业,创办学堂,并争取陈宝箴资助三万两 。陈宝箴欣然同意,以为“公极则私存,义极则利存” 。这两句语意双关的批语虽使王先谦等人很不高兴,但陈宝箴的支持确实极大加快了办学步伐,很自然地将一个民间规划纳入官方渠道 。
1896年底,陈宝箴批准王先谦等人的计划,并将之命名为“时务学堂”,同意省政府每年从矿务赢利中划拨三千两作为常年经费,并援天津、湖北武备学堂先例,每年于正款项下划拨一万二千两,以为补助 。湖南时务学堂实际上变成了省政府的一个下属机构,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 。
时务学堂成立后,经过一番分化组合,王先谦、蒋德钧等人退出,唐才常接手,之后邀请谭嗣同、黄遵宪等参与其事 。
黄遵宪为新任湖南按察使,他在刚到长沙时得知时务学堂的创办,即向巡抚陈宝箴、学政江标竭力推荐《时务报》主笔梁启超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时务报》翻译李维格任西文总教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