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北伐失败原因:不想收复失地只为捞取政治资本( 五 )


太和元年,燕军又攻拔鲁、高平等郡 。宛城(今河南南阳)守将献城降燕 。前秦军也攻掠南乡郡(治今湖北均县),把汉水以北的居民掳去了一万多户 。东晋方面,除桓豁于太和二年(367年)收复宛城外,没有其他取胜的记录 。
桓温最后一次北伐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动的 。他自领徐、兖二州刺史,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攻燕 。徐、充二州刺史原是郗愔(郗鉴之子、郗昙之兄),治所在京口 。桓温知道京口的兵一向精锐(郗鉴也镇守过京口,339年他病重时上疏,说“臣所统错杂,率多北人……或是新附” 。这些北方流人及其子孙正是京口的兵源),常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 。郗愔的儿子郗超是桓温的参军,他把父亲给桓温表示愿共同北伐的信,抽换信笺,改为说自己年老,愿意让桓温领徐、充 。桓温有了这根据,便请朝廷调动都倍官职,把京口的军队转到自己的部下 。
太和四年四月,桓温率领步骑五万人,从姑孰出发 。长途远征,成败关键常常在于补给,而补给能否充足,关键又在于运输 。桓温上次攻前秦,汉水上游航运艰难是个难题 。这次在东面,运输必须利用汴水 。晋时的汴水指从今河南荣阳向东经开封折而东南到徐州入泗水的水道 。水流所经的地方,数十年来,战乱不息,没有人疏浚,因此水道淤浅难以航行 。郗超在出军之初,就向桓温提醒这个困难,但桓温未予重视 。六月,到了金乡(今山东嘉祥南),因天气干旱,水道断绝,桓温即命毛虎生率军挖出三百里水道,北起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的大湖,今为陆地),南到方与县(今山东鱼台西旧城)菏水 。在大热加以干早的日子里挖这样长的水道,尽管有部分现成的水道可以利用,也总是非常艰巨的工程 。将军和士兵总不会把自己的体力都消耗到土方工程里去吧,所以吃此苦头的无疑是当地的老百姓 。这史籍上没有写下,但是尽信书不如不读书,有些历史的真相是该从没有字的地方看出来的!这条水道后来叫做桓公渎 。桓温有了这条水道,即让大军乘船,在巨野泽北的清口入清水(清口,即汶水入济口以下的济水),再由清水入黄河 。船队浩浩荡荡,连绵好几百里,气势威武极了 。
郗超又看出了问题 。他说:“由清水入黄河,逆流而上,路途又远,航运难以畅通 。如果敌军不战,运输线又断了,在敌境弄不到粮食,就太危险了 。”他提出两个办法 。一个是全军直逼邺城 。敌军如果出战,可以立即解决;如守城不战,那么当此盛夏,百姓散布田野,尽为国家所有,易水以南势必全部听命 。若嫌这办法太冒险,可以用第二个办法,即屯兵河、济(指开凿水道的地区),控制运道,等军需充足之后,到明年夏天再进兵,这是稳妥的做法 。他坦率陈述现行办法的危险,说:“照现在的办法,不能速战速决,敌人必定竭力拖延到秋冬二季,那时水浅不能通航,北方又冷得早,将士缺乏冬装,就不仅仅是缺粮的问题了 。”
郗超说得透彻极了,可是桓温固执地都不采纳 。
晋军打得很精彩,湖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黄墟(约在今河南兰考东南)、林渚(约在今河南新郑北)等战,晋军都获全胜 。燕高平守将投降 。七月,桓温进到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淇门渡) 。慕容玮想弃邺城北逃 。其时慕容恪已死,慕容垂不受信任,仍自请领兵拒敌 。燕还派遣使臣向前秦求救 。秦命苟池、邓羌领兵救燕,从洛阳进至颖川(治许昌) 。
晋军的优势不复存在了 。慕容垂指挥众将迎敌,晋军连遭挫折 。桓温使袁真开石门,打开水运道路 。袁真攻下了谯郡(今河南商丘东北)、梁国(今商丘南),但是没有开成石门(地点不详,应在上述两地附近) 。燕慕容德等军进屯石门,截断了运粮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