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北伐失败原因:不想收复失地只为捞取政治资本( 四 )


升平五年(361年),燕将吕护叛变,想引晋兵袭击邺(燕于357年迁都邺) 。燕慕容恪引兵攻野王(今河南沁阳,在黄河以北) 。他不愿意多牺牲士卒,就围而不攻 。桓温乘他们相持的时候,使兄弟桓豁领兵收复了许昌 。
燕军把野王包围了好几个月,吕护支持不下去,便突围逃走,野王投降 。不久,吕护仍还燕国,依旧做了燕国将官 。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穆帝在上年去世,年仅十九岁 。哀帝司马丕是成帝的儿子,原封琅邪王),燕让吕护将功赎罪,领兵攻晋洛阳,守将陈祐只有一千多兵,哪里够用,连忙告急 。五月,桓温一面派三千兵去援助,一面乘机吓一下朝廷大僚 。他上疏重提前议,请求迁都洛阳,而且加上一条:从永嘉(307~312年)之乱以来南迁人士,一律北移,以充实河南 。
这道奏疏使满朝官员大起恐慌,他们害怕桓温,又不敢公然提出异议 。他们为什么恐慌?原来南迁以后,那些丢了北方田庄的人在江南广殖田园,占有山泽 。王、谢等大族,为避免与孙吴以来的江东大族摩擦,已远渡浙江,在浙东立业 。如果一律北迁,他们岂不要再受一次与南迁同等的损失,怎么能够不怕 。再说,洛阳地处前线,正在战时状态中,如果军事失利,又得仓皇逃难 。这些生活奢华的士大夫想起来也怕,怎么敢去!
散骑常侍领著作郎孙绰打破了沉闷,上疏说明不可北迁的理由 。他讲得相当坦率,说:“丧乱以来,己有六十多年(他从八王之乱的混战算起),中原早成丘墟 。南迁士民的子孙也老的老,死的死,如今要离坟墓,弃生业,远涉万里,田地房屋卖不掉,车辆船只无从获得,一路上死亡的人势必很多 。他建议先派有威望的将帅镇守洛阳(这句话是将桓温一军,有威望的除了他有谁),收复河南,开通航运,等中原小康,再议迁都 。”
他说得倒也合乎情理 。但桓温见了,大为不满,他令人带话给孙绰,“兴公(孙绰)何不寻君《遂初赋》(孙绰的作品),管人家的国事干吗!”
朝廷想派人去同桓温商量,劝他收回这个主张 。扬州刺史王述却说:“桓温不过以虚声吓唬朝廷而已,只管答应他好了,这在事实上是无从做起的 。”于是下了一封诏书,说知道他要亲率三军收复中原,一切都“委之高算” 。事情果然就这样搪塞过去了 。吕护攻打了几个月 。后中箭受伤而死 。燕军撤走,洛阳暂时脱离了危险 。
哀帝兴宁元年(363年),朝廷加桓温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 。这一系列官名意味他是最大的实力派 。兴宁三年,他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使兄弟桓豁领荆州刺史,兄弟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诸军事 。上下游的军政大权,除京口(今江苏镇江)外,都进入了桓家的掌握之中 。桓温既然认为晋朝没有别人能胜过自己,便一步步地走着取晋朝而代之的路子 。但是他总觉得还必须北上中原,打一个大胜仗,然后回来再受九锡,才能真正名实兼收 。于是,就有了废帝海西公太和四年的北伐之举(哀帝于兴宁三年因服药求长生,中毒死,年二十五岁 。弟琅邪王奕立) 。
太和四年的前几年间,中原军事形势对晋很是不利 。许昌得失几次,终为前燕所有 。兴宁二年(364年),汝南、陈郡(治今河南淮阳)失守 。洛阳孤立,守将陈祐以救许昌为名,逃离洛阳,留沈劲带五百人守城 。这个差使,谁也不愿当,沈劲却非常高兴地接了下来 。他是王敦死党沈充的儿子,以父亲落个叛逆的恶名为憾事,决心要找个以身殉国的机会,挽回家族的荣誉 。此刻机会来了,他自然高兴 。兴宁三年,燕慕容恪、慕容垂领兵到洛阳 。这两人都是名将,打一座只有五百兵守的城,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慕容恪攻城,通常不愿硬攻,这番认定洛阳城高而兵弱,一鼓可下,不必浪费时间 。事实果然如此 。沈劲被俘后,慕容恪不想杀他,但部将说看此人的神气是决不肯为别人所用的,他才把他杀了,事后他还觉得这是件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