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技术学校 造船技术

古代造船的过程和技术?
古代航海术语:了解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中国, 造船技术, 术语, 航海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重大成就
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造船技术大发展的高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工匠们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大成就 。其中最为突出的有:
水密隔舱的设置: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 。所谓水密隔舱,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区,舱数有13个的,也有8个的 。这一船舶结构是中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
首先,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因此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 。从船的整体来看,仍然保持有相当的浮力,不致沉没 。如果进水太多,船支撑不住,只要抛弃货物,减轻载重量,也不至于很快沉入海底 。这样,如果船舶破损不严惩,进水不多,只要把进水舱区里的货物搬走,就可以修复破损的地方,不会影响船舶继续航行 。如果进水较严重,也可以驶到就近的口或陆地进行修补 。因此,水密隔舱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产加了远航的安全性能 。
其次,船上分舱,货物的装卸和管理比较方便 。不同的货主可以同时在个别的舱区中装货和取化,提高了装卸的效率,又便于进行管理 。
另外,由于舱板跟船壳板紧密连结,起着加固船体的作用,不但增加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而且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使造船工艺简化 。
由于水密舱结构具有这些优越生,受到普遍的欢迎 。1974年泉州湾后渚出土的南宋海船,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的元代海船,1982年泉州法石发现的南宋海船,都采用水密隔舱结构形式 。新安海船有8个舱区,法石海船大约也是8个舱区 。
中国船舶采用的水密隔舱结构,很早就受到国外的赞赏 。元代意大利施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中国的船舶作了详细的描述 。
【造船技术学校造船技术】车船,古代又称轮船,是中国在世界造船史上的又一大贡献 。关于车船的最早明确记载是《旧唐书》 。书中记载了唐人发明的一种新型战船,“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度”的记载,而更早的《南齐书.祖冲之传》,曾记载有“千里船”,可以日行一百余里,有人认为是车,因史书记载不明确,尚难以肯定 。
车船得到实际应用并得到较大改进,是在南宋时期 。公元1132年,宋将王彦恢建造了一种小型车船,称“飞虎战舰”,船旁设有四轮,每轮有八叶桨片 。其后,宋水军中的木工高宣改进了车船,建造了有八个轮桨的“八轮车船” 。在杨么太湖起义反对南宋朝廷的战斗中,有两艘车船连同高宣一起被义军俘获 。高宣又在义军中进一步改进车船,他在两个月里建造了大小车船十多种 。其中有一种二十四轮的车船,它的土层发为三层,高达十丈以上,可载一知名士兵 。车船上置有撞午,专门用来撞击宋军船只 。《宋史.岳飞传》中说,义军“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旁置撞竿,官舟迎之;辄碎 。”
现在,车船已是人们公认的现代轮船的始祖 。在近代轮船发展史上,最著名的轮船制造者是美国人富尔顿,他于公元1807年在纽约制造了用机器做动力的明轮船“克莱蒙脱”号,开始了用货船进行定期运输的历史 。“克莱蒙脱”号明轮船与中国古代的车船有许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是动力由人力改进为动力而已 。
南宋造船业厉害到什么程度?有什么厉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