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技术学校 造船技术( 三 )


《易经》有“刳木为舟”的说法 。“刳”是剖开、挖空的意思,由此可知,这里所谓的“舟”就是挖空木头制成的独木舟 。至于木排和竹排,现在一些边远地区仍在使用 。独木舟和竹排、木排大概是古人看到落叶或树干在水上漂流,从中受到启发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征服江海的最初冲动和尝试 。
二、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造船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
《左传》提到公元前525年,吴国对楚国作战的水军有称为“余皇”的大船,这种船类似于近代海军的旗舰 。《左传》还提到公元前485年吴国曾派水军从海路进攻过齐国 。当时吴国的大将伍子胥在回答吴王怎样训练水军时,列举了大翼、小翼、突冒、楼舡、桥舡等船,并说明了它们的不同作用,可见当时船的种类已多起来 。那时越国的造船技术也很先进,有扁舟、轻舟等民用船,有戈船等军用船,有供官府使用的楼船 。《越绝书》上说到越国和昊国都有“船宫”,即船坞或造船工厂 。以上这些,使我们不难想象当时水上交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进展 。
三、秦汉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进入了成熟阶段 。
《汉书》记载,汉代名将马援曾率领过配备楼船大小二千余艘的庞大海上船队 。《太平御览》说,汉武帝时有一种称为“豫章”的大舡,可载万人,船上有宫室 。这段记载虽然有夸张之嫌,但那时有些船的规模很大,已不容置疑,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书中也提到,汉代的大船有好几层,第一层称为“庐”,第二层称为“飞庐”,最高的一层称“爵室” 。汉代造的船不但体积大,而且种类多,仅战船就有“先登”(冲锋船)、“斥侯”(侦察船)、“艨冲”(战舰)、“赤马”(快船)等等 。1974年,在广州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秦汉时期的造船工场,它有3个东西向并列的造船台,长约80米 。发掘情况表明,我国的造船技术在当时的确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四、秦汉以后,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快速 。
据统计,到本世纪50年代,各类船只达千种左右,仅海洋渔船即有二三百种之多 。在这些船中,尤以沙船和福船最负盛名 。
沙船是一种平底船 。它底平吃水浅,不怕搁浅,受潮水影尾,船体宽大,又有各种保持稳性的措施,故稳定性好;它多桅多帆,吃水浅,阻力小,航速较快;它大都使用多个水密隔舱,有很强的抗沉能力 。由于沙船性能如此优越,所以沿江沿海都有它的踪迹,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我国最先驶抵非洲的就是沙船 。
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与沙船相比,它更适于远海航行 。宋人称“海舟以福建为上”,明代水师以福船为主要战船,可见其享誉日久,威力之大 。这种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吃水达4米,全船分4层,下层装土石压船,保持船体稳定,二层住兵士,三层是操作场所,上层是发射弓箭火炮的地方,居高临下,容易克敌制胜 。
除了沙船和福船外,我国古代还造出许多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性能要求的船只 。例如,战国时期就有舫船,这是一种两船并连在一起的双体船,稳定性好,便于装货载人 。汉代楼船高大雄壮,三国时的海上大船长达20丈,宋代有长36丈、宽4.1丈的车船(桨轮船),明代有郑和宝船,还有两头船、蜈蚣船、连环舟、子母舟以及其他新型船舰 。连环舟分前后两截,前截冲炸敌船,后截脱环驶回 。子母舟内藏有小船,入敌阵后起火与敌船同毁,战士乘小船返回 。这些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船只各逞其能、大放异彩 。
我国古代造船技术不断提高的表现之一,是船舶动力设施的不断进步 。
我国几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有短木桨,表明4000多年前已用桨划船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桨架,船工可以站着用全力划动两根长桨 。汉代有些船上使用许多支桨 。长沙203号汉墓出土了一个有17支桨的船模型,两侧各有8支桨,尾部有一支船桨 。汉代还出现了橹,这是一种比桨更有效的划船工具 。俗话说“一橹三桨”,说明橹的效率是桨的两倍甚至三倍,这是因为用桨划船,一半做实功、一半做虚功,而橹的整个运动过程都做实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