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抗病品种应用?

什么是抗病品种应用?
use of徐雍皋针对由于品种单一化、遗传同质性而导致的品种抗病性丧失问题,利用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轮换,种植多系品种、聚合品种,达到品种多样化 。利用寄主群体的遗传异质性,控制病原物群体组成的变化,以及种植水平抗性品种,保持抗病性的稳定和持久 。应用耐病品种,可以减少产量损失;避病品种虽不是应用品种本身的抗病性,但在生产上具有实用价值 。避病品种应用分时间避病和空间避病 。时间避病的利用是错开植物易受侵染的生育期与病原物大量散布的高峰期,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应用早熟小麦可以逃避秆锈病和赤霉病的为害;空间避病是利用植物的形态或机能特性,避免与病原物接触,如应用玉米果穗苞叶紧裹的品种,瘤黑粉病发生较轻 。耐病品种应用耐病性是植物固有的或后天获得的忍受病害的能力,病情相同或相似时,耐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减低产量较少,如小麦品种扬麦4号,在同样严重感染赤霉病的条件下,比感病品种少减产1/3左右 。耐病品种的防病效果虽不及高抗品种,但它不易促使病原物发生变异 。水平抗病性品种应用水平抗病性品种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表现病斑少,病斑小,产孢量小,潜育期长等特征,病害流行速度减慢,俗称“慢病性”或“迟病性” 。
水平抗病性品种不因生理小种的改变而改变其慢病性的特点,其抗病性保持稳定和持久,如四川武隆地区马铃薯品种滑石板,种植近60年仍保持对晚疫病的抗病性,棉花品种52-128种植30余年,其抗枯萎病的能力仍稳定不变 。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多个垂直抗病性不同的品种在病害流行区搭配种植,利用寄主抗病基因的空间布局,来控制高空气流传布的病害 。病原物在大区域传播时,遇到寄主不同的抗性基因,使病原物毒性小种的定向选择受到抑制,从而稳定了寄主的垂直抗病性 。如在小麦条锈病流行的不同关键地区:越夏易变区,传播桥梁区,越冬流行区等,分别种植不同抗性基因型的品种,阻止病原物的越夏,传播,越冬和新毒性小种的蔓延 。抗病品种合理轮换根据病原物小种区系分布,在病害流行区轮换种植不同垂直抗性品种,从时间上切断新毒性小种的定向选择 。1973年克里尔(Crill)提出品种轮换和基因轮换模拟图如上 。多系品种应用针对当地生理小种组成情况,选出一套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相似,而含有不同垂直抗性基因的品系,进行混合种植,以控制新毒性小种优势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延缓和推迟病害流行 。当生理小种组成发生变化时,去除感染的品系,加入新的抗病品系 。在多系品种内,允许有一定比例感病系存在,一般占6%~12.5%,高的可达40% 。
聚合品种应用通过复合杂交,把各种抗病基因综合到一个品种中,育成具有多个垂直抗性基因的聚合品种 。聚合品种可以降低新毒性小种的适应速率,难以形成优势小种,保持垂直抗病性的稳定和持久 。抗病性in plant商鸿生植物体具有能减轻或克服病原物致病作用的可遗传的性状 。有时特指植物抵抗病原物侵入、扩展和繁殖的性状 。抗病性是植物与病原物长期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为保持物种繁衍所必需的特性 。主要研究抗病性的性质和类型;植物抗病性和病原物寄生性的起源和演化;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环境因素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植物抗病机制;抗病性鉴定、抗病育种原理和方法;抗病品种的合理使用等 。简史19世纪中期以后,各国学者相继发现和描述了植物对各种类型病原物的抗病性 。1905年英国的比芬(R.)发表了小麦抗条锈性遗传研究结果,首开抗病性遗传分析的先河 。1896年瑞典的埃里克森(J.),1916年美国的斯塔克曼(Elvin)等关于麦类秆锈病菌寄生性分化以及同一时期关于植物过敏性坏死反应的发现,有力地促进了小种专化性抗病性的研究和利用,结果育成了一大批高效抗病品种,使用抗病品种成为植物病害的一个重要防治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