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凿运河下扬州并非为琼花美女( 三 )


隋炀帝自登基以来,筑长城,开运河,下江南,目的就是要掌控远在西北、辽东、余杭等广大地域,同时为征伐高丽做准备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一定要征伐高丽呢?我们从下面隋炀帝的这篇诏书当中可以看的很清楚 。据《隋书卷三 帝纪第三(炀帝上)》:
“(大业七年611二月)乙亥,上自江都御龙舟入通济渠,遂幸涿郡(北京南) 。壬午,诏曰:‘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 。政有六本,兴之以教义 。高丽高元,亏失藩礼,将欲问罪辽东,恢宜胜略 。虽怀伐国,仍事省方 。今往涿郡,巡抚民俗 。其河北诸郡及山西、山东年九十已上者,版授太守,八十者,授县令 。”
就是说,大业七年(611)二月,隋炀帝从扬州走运河入永济渠,来到涿郡,就是今天的河北涿州(北京南) 。下了一道诏书 。诏曰:
“为武以安民为先,为政以兴教为本 。高丽皇帝高元,不遵守其做为藩国应有的礼节,必须予以讨伐,以恢复原有的秩序 。到这里虽然是谋划讨伐事宜,仍要视察地方 。这次往涿郡,巡视风俗,抚慰百姓 。给予河北各郡年长者享受太守、县令的待遇 。”
从这道诏书中,我们看到有这么几个意思:一、必须征伐高丽,原因是“高丽高元,亏失藩礼”;二、巡抚涿郡,勘问民俗;三、抚慰父老,给予年高者福利 。
隋炀帝于公元612年、613年、614年三次征伐高丽,均无功而返,搞得元气大伤 。
三、隋炀帝第三次下扬州 。
大业十二年(616),即公元616年,隋炀帝第三次下扬州 。隋炀帝这次下扬州,感觉比较勉强,此时国家已经一塌糊涂了 。由于隋炀帝隋朝三次征伐高丽均无功而返,耗费了国家巨额财富,又死了很多人,搞得国家遍地反叛,烽烟四起,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所以,隋炀帝这次下扬州,有避难的意思,隋炀帝认为自己在扬州经营了那么多年,自认为那里是他最保险的地方 。
隋炀帝临别留诗给宫人:“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 。”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隋炀帝自己隐隐透出几分后悔的意思 。本来一个大好的局面,现在被搞成这个样子,想必隋炀帝自己也在反思,可是一切都晚了 。隋炀帝虽然抱负很大,大的战略也没有错,但是他在具体做法过于草率,加上本人好大喜功,盲目轻敌,结果搞得江山岌岌可危 。
隋炀帝要远走江南,也许他是想效法前朝先暂时避居江左,找机会东山再起 。但是满朝大臣不愿意走,这些官员知道,这一走恐怕永远回不来了 。据《隋书卷四 帝纪第四(炀帝下)》:
“(大业十二616秋七月)甲子,幸江都宫,以越王侗、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留后事 。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于建国门上表,谏不宜巡幸 。上大怒,先解其颐,乃斩之 。”
就是说,公元616年,七月,隋炀帝第三次下扬州,奉信郎崔民象在建国门上表劝阻,隋炀帝大怒,残忍的将其斩杀 。
此时隋朝各地反叛风起云涌,最致命的是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的反叛,这个人让隋炀帝的王朝以及他隋炀帝自己的命运彻底走到了尽头 。据《隋书卷四 帝纪第四(炀帝下)》:
“(大业十三年617二月)庚寅,贼帅李密、翟让等陷兴洛仓 。越王侗遣虎贲郎将刘长恭、光禄少卿房崱(ze)击之,反为所败,死者十五六 。庚子,李密自号魏公,称元年,开仓以赈群盗,众至数十万,河南诸郡相继皆陷焉 。”
就是说,公元617年,二月,李密、翟让等人攻陷陷位于洛阳东边的兴洛仓 。朝廷讨伐,反被李密击败,官军战死者十之五六 。几天后,李密自立为王,打开兴洛仓将粮食赈济造反者,一下子聚集了数十万人,河南各郡相继被李密等人攻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