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凿运河下扬州并非为琼花美女( 二 )


隋炀帝在扬州过了一冬,第二年开春,隋炀帝才从扬州回京 。据《隋书卷三 帝纪第三(炀帝上)》:
“(大业二年606)三月庚午,车驾发江都 。”
“(大业三年607)三月辛亥,车驾还京师 。”
就是说,隋炀帝从扬州出来,在外面走了一年才回到京城长安 。其间,隋炀帝在洛阳呆了很长时间 。
隋炀帝稳定江南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打高丽 。隋炀帝从扬州回来的第二年,就是大业四年,即公元608年,隋炀帝下令开挖永济渠,将这条大运河又向北延伸到今天的北京南,为征伐辽东做准备 。据《隋书卷三 帝纪第三(炀帝上)》:
“(大业)四年春正月乙已,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今天的涿州市,北京南) 。”
就是说,公元608正月,下诏征发男女民夫百余万开凿永济渠,就是京杭大运河北段 。
为什么是征发“男女民夫”呢?那一定男丁不足了,所以连妇女都用上了,隋朝的“铁姑娘” 。这也是百余万人的大工程,这段运河构成后来的“京杭”大运河的北段 。
隋炀帝之所以这么大规模建设国家工程,连续大规模使用民力,就是为了效法秦皇汉武,实现其雄霸华夏的雄心 。当时隋朝的国力十分强盛,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就是后来的唐帝国也不能与之相比 。隋炀帝有这个底气,也有这个自信 。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 隋纪四 隋炀帝大业五年(六零九)》:
“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 。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 。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
就是说,当时,国家有一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县,八百九十万余户 。国土面积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朝之盛,此时达到极至 。
但是隋炀帝在数年之间,连续大规模使用民力,而且不能科学施工,只求速度,不求效率,浪费甚巨,甚至不顾惜人的生命,也为后来国家倾覆埋下祸根 。比如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四年,两次在西北大漠建造长城,这又是一项巨大的军事工程 。据《隋书卷三 帝纪第三(炀帝上)》:
“(大业三年607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 。”
“(大业四年608)秋七月壬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 。”
就是说,公元607年,隋炀帝征发男丁一百余万筑长城,从榆林到紫河,十天便告完成,百余万民夫死掉一半还多 。第二年,即公元608年,隋炀帝再次征发民夫二十余万,自榆谷向东再筑长城 。
从筑长城这件事儿上,我们看到隋炀帝的确有好大喜功的一面 。筑长城这么大的工程,十天便告完成,一百多万人的规模,组织工作十分繁杂,十天之内,五六十万人死,埋都来不及 。隋炀帝如此不爱惜民力,甚至是不顾惜人的生命,实在是太过残酷了 。
二、隋炀帝第二次下扬州 。
距第一次下扬州后,时隔五年,即公元610年,隋炀帝再次下扬州,其目的还是为安抚稳定江南,也为征伐辽东做最后的准备 。据《隋书卷三 帝纪第三(炀帝上)》:
“(大业六年610 )三月癸亥,幸江都宫 。”
“(大业六年610)夏四月丁未,宴江淮已南父老,颁赐各有差 。”
就是说,公元610年,隋炀帝再下扬州 。到了扬州以后,举行盛宴,宴请江南父老,又分别赐予多少不等的钱物 。
我们看到,隋炀帝到扬州的一系列的举动,无不是笼络人心,加强控制,维护统治 。隋炀帝与那个时代北朝历代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严刑峻法不同,隋炀帝采取的是怀柔,不仅在江南,对突厥也一样,所花费的钱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