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究竟谁最强?( 三 )


霍去病虽不读孙吴兵法 , 但他深得兵法精要 , 知道与士兵同甘共苦并不是最重要的 , 重要的是赏罚分明 , 能够尽力为将士争取最大的利益 , 激励他们为了胜利、为了战利品、为了赏赐而战斗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 再能抚恤士卒 , 打不了胜仗终究是无用的 。
我们再看看卫青和霍去病所具有的素质 , 哪些是李广所不具备的 。
卫青立下赫赫战功 , 但没有丝毫架子 , 为人谦逊低调 , 从不仗势跋扈;而李广心胸狭窄 , 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 , 仗着自己的权势就把以前得罪过自己的霸陵尉给杀了 , 尽管别人只是尽忠职守 。
另外 , 众所周知 , 杀降不祥 , 更不符合道义 。可就是这个太史公所说的百姓无老壮皆为垂涕的李广竟然以奸诈的手段杀掉已经投降的羌人 , 而且还是他自己引诱投降 , 许诺不杀的 。我们再对比一下霍去病 , 他奉命率兵受降 , 但浑邪王手下有些人不愿投降 , 想逃跑 。对于这种中途变卦的行径 , 霍去病也只是震慑性的杀了想逃跑的一些人 , 并没有迁怒旁人 , 将他们全部杀掉 。估计要是李广来受降 , 恐怕这些匈奴人一个都活不了 。
再看看对于物质利益的态度 , 李广和许多武将一样 , 比较贪图功名利禄 。比如他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 , 取旗 , 显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 。还 , 赏不行 。结果因为私自接受诸侯王的赏赐而犯了忌讳 , 没有得到皇帝赏赐 。
说他贪钱 , 是因为他几次作战不利 , 按律当斩 , 却都有巨款赎为庶人 , 而史书中并没有说他家世显赫 , 不过是八百石的小官 , 即使后来做到两千石的太守 , 也没有多少钱 , 更何况他老是作战不利 , 也得不到赏赐 , 想想司马迁本人就是因为没钱赎罪才惨遭宫刑的 。
再看看霍去病 , 汉武帝给他修豪宅 , 他坚决推辞 , 回答道:匈奴未灭 , 无以家为也 。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操!当然 , 我也不是说李广就不爱国 , 但这一对比 , 两人的境界高下立判 。
司马迁虽然一再偏袒李广 , 贬低卫霍二人 , 但他终于还是在矛盾中为我们揭示了真相 。
司马迁在卫青的传记中称他”以和柔自媚于上 , 天下未有称也“ , 但又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借伍被之口称赞卫青“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 , 于士卒有恩 , 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 , 材干绝人”、“号令明 , 当敌勇敢 , 常为士卒先”、“休舍 , 穿井未通 , 须士卒尽得水 , 乃敢饮 。军罢 , 卒尽已度河 , 乃度 。皇太后所赐金帛 , 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 , 赞扬卫青谦逊知礼、才能出众、爱护将士 , 是古来少有的良将 。
我们现在可以知道司马迁的矛盾和痛苦了 。他一方面看不起卫霍二人的外戚和私生子的低贱身份 , 又不得不承认二人的军事才能 。
那么既然李广弗如卫、霍远甚 , 为何当时的社会舆论却明显更推崇“华而不实”之李广呢?(不独太史公)明人王夫之所见最为有识 , 认为这是因为李广比较擅长结交士大夫 , 以博求声誉之故 , 其论曰:以名誉动人而取文士 , 且也跻潘岳于陆机 , 拟延年于谢客(指谢灵运) , 非大利大害之司也 , 而轩轾失衡 , 公论犹绌焉 , 况以名誉动人而取将帅乎!将者 , 民之死生、国之存亡所系者也 。流俗何知而为之流涕 , 士大夫何知而为之扼腕 。浸授以国家存亡安危之任 , 而万人之扬诩 , 不能救一朝之丧败 。故以李广之不得专征与单于相当为憾者 , 流俗之簧鼓 , 士大夫之臭味 , 安危不系其心 , 而漫有云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