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名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中的“乌”,到底指的是什么 枫桥夜泊古诗解释

所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流派当中 , “考据派”是最扯淡的一派 。因为他们擅长的并非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鉴赏 , 而是“寻章摘句” , 无中生有地编“聊斋” 。
比如研究《红楼梦》 , 就硬说它写的是“反清复明”;研究《西游记》 , 就强说它写的是“炼丹过程”;研究《水浒传》 , 又说它写的是张士诚农民起义的内幕等等 。

张继名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中的“乌”,到底指的是什么  枫桥夜泊古诗解释

文章插图
话说在一千二百六十九年前 , 正是大唐天宝十二年“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 , 有一个失意落魄的文人逃难到了姑苏这个地方 。
某一天 , 这个文人独宿于江畔的一条小船上 , 半夜霜寒露重 , 愁不能寐 , 于是他提笔写下一首七绝 。这首诗因为打破了一些“创作规律” , 被北宋欧阳修斥为“贪求好句 , 而理有不通” 。
谁料欧阳修骂了它 , 它反倒因此出了名 。北宋时期 , 这一带的地方官为了达到“文化宣传”的目的 , 专门请人为这首诗立碑作传 , 因此带动了附近一座寺庙一带的旅游观光产业 。
光阴似箭 , 岁月如梭 , 时间不知不觉又过了数百年 。在这数百年间 , 这首诗漂洋过海 , 到了日本 , 突然就成了“妇孺皆知”的名作 。
民国时期 , 中国一个叫俞樾的文化商人偶然在日本发现了它“很走红” , 于是就又把它带回中国 , 再一次刻碑撰文 , 大力推广 。
张继名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中的“乌”,到底指的是什么  枫桥夜泊古诗解释

文章插图
后来 , 经过俞氏三代人(俞樾、俞陛云、俞平伯)的努力 , 这首诗就成了“唐朝在海外影响力最大的七绝诗” ,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枫桥夜泊》 , 写出它的文人就是张继 。
原文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 夜半钟声到客船 。
一、《枫桥夜泊》被考据出的“四大谜题”
前面我们说过 , 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流派中 , 最扯淡的一派就是“考据派” 。而在近代努力推广这首诗的俞氏家族的俞平伯 , 恰好就是“考据派”中一个重要人物 。
六十年代 , 中国最著名的“红学家”就是俞平伯 。在俞氏的影响下 , 许多“考据癖”在考据《红梦楼》之余 , 又开始考据《枫桥夜泊》 。他们经由这首诗 , 开发出了四大“谜题” , 分别为:
其一、这首诗写的是白天 , 还是夜晚;
其二、霜明明是落在地面上的 , 为何诗人说“霜漫天”;
其三、一千多年前 , 寒山寺的和尚是否会在半夜敲钟;
其四、“乌啼”里面的“乌” , 到底是哪一种鸟儿 。
在这四个问题当中 , 一千年前争论得最激烈的是“夜半钟声”的问题 , 最早提出疑问的自然是欧阳修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 , 因为和尚“夜半”敲钟是违反常识的 。
张继名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中的“乌”,到底指的是什么  枫桥夜泊古诗解释

文章插图

张继名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中的“乌”,到底指的是什么  枫桥夜泊古诗解释

文章插图
古代没有电灯 , 故此古人都习惯早睡早起 。寺庙里有做晨课、晚课的习惯 , 一般是在清晨的六、七点钟起床做“晨课” 。
然后吃一顿早饭 , 到了下午五六、点吃完晚饭 , 再做一场“晚课” 。到晚上九点就睡觉了 , 岂有“半夜”十二点爬起来“敲钟”扰民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