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一首越读越不理解的古诗 乞巧古诗表达了什么

今天恰好教学唐代诗人林杰写的一首关于七夕节的诗《乞巧》 , 诗中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 , 写出人人望月和民间少女穿红线乞巧的节日习俗 , 表达了过节的少女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和人们过节时的喜悦心情 。
但读着读着 , 总觉得有不对路的地方 。
诗歌如下:
七夕今宵看碧霄 , 牵牛织女渡河桥 。
家家乞巧望秋月 , 穿尽红丝几万条 。

《乞巧》一首越读越不理解的古诗  乞巧古诗表达了什么

文章插图
本人特意挑了两个版本的诗意解释进行对比 。
版本一:
七夕晚上 , 望着碧蓝的夜空 , 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 , 一边乞巧(对月穿针) , 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
版本二:
在七夕节的晚上 , 看着头上碧蓝的云霄 , 仿佛真的能够看见牛郎织女利用喜鹊搭成的鹊桥 , 渡过银河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夜的月色 , 一边对月穿针 , 穿上针的红线都有无数条了 。
【《乞巧》一首越读越不理解的古诗乞巧古诗表达了什么】其实 , 两个版本的解释相差不大 , 关键是诗的本身 , 有些用词总觉得不当 。本人不才 , 仅当存疑 , 以抛砖引玉 , 望高手指正 。
1.碧霄 。
碧霄 , 就是碧蓝的夜空 。本人不理解的是 , 碧霄 , 应该是指“碧蓝的天空” , 而且是专指白天的天空 。夜空怎么可能是碧蓝的呢?夜晚的天空什么时候“蓝”过?“夜茫茫 , 望星空……”这是董文华的一首歌词 , 我的理解是:夜空是深邃的 , 黑暗茫茫无边 , 星星则点缀期间 。所以 , 夜空不“碧” 。白天是“碧”了 , 但谁会白日傻乎乎长时间看天 , 脖子不累吗?眼睛不会耀眼刺痛不舒服吗?夜里望着深邃的夜空 , 才会让人遐想发春梦 , 才有意义 。
2.河桥 。
河桥 , 天上银河的桥 , 也就是鹊桥 。这个鹊桥 , 不是永久的 , 也只有七夕才有 。直接说鹊桥 , 我觉得更好 。
3.家家 。
家家 , 也就是全中国大地的家庭 , 家庭里所有的人 , 都要去望星空 。这可能吗?所有人都这么无聊吗?其实最有可能望星空的应该是少男少女 。哪个少男不钟情 , 哪个少女不怀春?少男少女初长成 , 懵懵懂懂的总希望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如果老男老女也去钟情怀春 , 那是老不正经了 。所以不可能是家家 , 换成初长成的“初女”更好 。
4.望秋月 。
望秋月 , 也就是七月初七抬头欣赏秋天夜晚的月亮啰 。可是 , 初七的夜晚哪有月可望?初七 , 可是个上弦月 , 即使看到也是天还没黑挂在西边时空的时候 , 而且是灰黄的一小片 , 根本不好看 , 也就少有人专门看 。偶尔看也是随意性的 。完全天黑了 , 月亮也早西沉了 。黑黑的天空 , 除了看星星 , 还能看什么?
《乞巧》一首越读越不理解的古诗  乞巧古诗表达了什么

文章插图
如此 , 整体诗歌可否这样修改呢?
七夕今宵看九霄 , 
牵牛织女会鹊桥 。
初女乞巧望苍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