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王安石变法何以成腐败的温床?

王安石变法开始于宋神宗熙宁二年,即公元1069年,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等九大改革变法的方针政策 。
【历史揭秘:王安石变法何以成腐败的温床?】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本来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的流习积弊,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应该说,这次变法的立意和改革的初衷还是好的,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在农业生产、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国家财政好转等方面也取得一些积极的进展 。然而,结果却发展成为腐败的温床,滋生出许多贪官污吏大肆祸国殃民,不仅弄得天怒人怨,社稷震动,而且大大消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最后朝廷不得不废除这场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 。这是当初雄心万丈、壮怀激烈、立志变法图强的王安石所始料不及的 。这次变法失败后仅过了41年,即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便灭亡了 。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世人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 。史称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代名臣欧阳修称赞王安石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春闱,王安石赴京赶考一举高中进士第四名 。他长期在舒州、常州等地方任职,并曾做过江东提点刑狱,深知民间疾苦,执意为民请命,虽然政绩斐然,百姓拥戴,但却引得豪门怨恨,官场责骂 。他不修边幅,放浪形骸,惹得上司同僚微词滔滔,怨言多多 。而他依然自以为是,我行我素,被朝野上下称之为“拗相公” 。但他广为涉猎历代文献经典,潜心研究前朝兴亡盛衰,腹内才高八斗,胸中学富五车,曾被欧阳修举荐为知谏院谏官 。他却借口家累事多,而坚辞不受 。这使朝野上下对他这种自甘地方小吏、远离名利之场的清名之风,刮目相看,交口赞誉 。宋仁宗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写下洋洋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彻底改变北宋外忧内患、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要求尽快推行新法,并对朝政进行全面革新,但是没有得到宋仁宗赵祯的关心和重视 。
网络配图
宋仁宗赵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宋英宗赵曙即位后就病卧龙榻,仅仅四年光景,便龙驭殡天,驾鹤西去;少年天子神宗赵顼即位,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于是,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等九大改革变法的方针政策 。
这一整套新法的制定和推行,就是要宣告天下,王安石要摧毁上自朝廷的六部九卿、下至州县的各级衙门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中饱私囊的官僚体系,抑制巨商大贾、土豪劣绅日复一日、贪得无厌地敲诈盘剥,防止因财产分配日益悬殊不公而引起的民变蜂起,达到维护大宋天下平安和社会稳定的设想 。新法还强烈地表明,王安石要扶持农耕,增加贷款,减少差役,兴修水利,使百姓能安于耕耘,以发展生产;让商户稳于市易,以振兴商贸,达到收天下之心、增天下之财,而富国强兵、中兴大宋之目的 。
但是,让王安石始料不及的是,这次变法改革,不但阻力重重,而且一败涂地 。在变法期间,滋生了大量的贪官污吏,不但扰民,而且害民,一时民变蜂起,甚至发生了东明县农民一千多人集体“进京上访”,并在王安石住宅前请愿的事件 。王安石最后背着扰民和聚敛的恶名走向惨败 。王安石变法最终没能挽救封建社会的沉沦,反而加速了北宋王朝灭亡的进程,究其原因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