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狗狗智商排名第几


本 文 约 557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要说全中国哪个地区的方言“肚量”最大,吸收了诸多外来语却又浑然一体、自成一派,带着谜之整体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非东北方言莫属了 。不信?你来数数下面这句东北方言有多少个出处?
你送我的嘎拉哈掉进马葫芦里了,
架不住我背兴啊!
我要是扒瞎就去蹲笆篱子!

得分点一:嘎拉哈
这是一个满语词,意思是用羊拐骨或者猪拐骨做成的玩具,学名髌骨 。嘎拉哈有四个面儿,两个宽的面叫“坑儿”“肚儿”,两个窄的侧面分别叫“砧儿”“驴儿” 。在没有手机的年代,这个小物件是东北孩子、尤其是女孩的主要玩具,他们通过抛、接、扔来改变嘎拉哈四个面的方向,东北人称“chuá”嘎拉哈 。不过对于当代小孩儿来说,嘎拉哈已经不再是稀奇玩物 。在2017年的电视剧《无证之罪》里,嘎拉哈成了破案的重要线索之一,可以说是编剧“文艺复兴”了一把 。

嘎拉哈 。来源/电视剧《无证之罪》截图

得分点二:马葫芦
万万没想到,马葫芦这个词汇来源于日本;万万更没想到,这个词的意思是“下水道井盖” 。在日本,窨井盖写作マンホール,读作Manhōru,来源于英文中的manhole 。音译到东北,可不就成了“马葫芦”?

得分点三:笆篱子
“笆篱子”看起来土不拉叽一个词,其实是森严壁垒的监狱 。这个词来源于俄语——полиция(读作politsiya),跟英文police同源 。所以,东北人说“蹲笆篱子”就是去坐牢的意思,外地人可别误解成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
其它的得分点,还有“扒瞎”——来源于满语“巴损养额”,原意是指爱说梦话之人,后来东北民间用扒瞎形容人扯谎、胡说;“架不住”“背兴”则来源于北京官话,意为“禁不住”“倒霉” 。
辽阔的大东北,历史上汉族移民或被迫到达、或熙熙攘攘前来、或闯关越卡蜂拥而至,千百年来不曾止歇 。东北汉族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和周遭外国人密切接触,创造了独特的东北方言 。一方面,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融入了近邻俄罗斯、日本及朝鲜语言文化;另一方面也融合了众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同时加入了移民地区的语言习惯 。东北方言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分不同层次形成的,是多元文化经过碰撞后形成的产物 。
正如同东北菜中那道著名的“大乱炖”,豪爽的东北人看似不讲究食材之品种、不注重工序之繁复、不在意烹饪之手法、不雕琢菜名之精致,但“大乱炖”却能以其醇厚、朴实、包容而广受民众喜爱,流传至今 。东北方言,也一样 。

东北一锅出 。摄影/pengs,来源/图虫创意
从东北“十大怪”唠起
在东北,除了众人皆知的“二人转”,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文化习俗,人们称之为东北“十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叨烟袋,
养活孩子吊起来,嘎拉哈姑娘爱,
火盆土炕烤爷太,百褶鞋脚上踹,
吉祥喜庆黏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
捉妖隆魔神仙舞,烟囱砌在山墙外 。
“十大怪”反映了东北的习俗,其背后也记录着东北方言,例如“东北硬核版”摇篮——“悠车子”、来源于满族的“嘎拉哈”、由满族饮食习惯中的粟米文化流传下来的“黏豆包”、满族宗教信仰中巫师萨满所表演的仪式“跳大神”等等 。

山东杂粮包 。摄影/麋鹿96,来源/图虫创意
当然,这些“旧十怪”仅仅反映了过去贫穷落后的东北农村,到了现在已经成为老人们茶余饭后讲给孩子们听的笑话 。但东北方言却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也反映了汉民族迁徙的轨迹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