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狗狗智商排名第几( 三 )



中东铁路遗址 。摄影/yousufu韩,来源/图虫创意
渐渐地,一些常用词汇的音译俄语说法便渗入了哈尔滨人的口语及官话中,其中不少沿用至今 。例如:
【哈巴狗狗智商排名第几】俄语中的“市场”——базар(bazar),演变为东北方言“八杂市儿”;

哈巴狗狗智商排名第几

文章插图
哈尔滨秋林公司生产的立陶宛风味的蒜味红肠——Литовскаяколбаса(LitovskayaKolbasa)在东北简化为“里道斯”;

沈阳秋林公司旧址 。摄影/摄影厨子程序员,来源/图虫创意
俄语黄油масло(maslo)在东北被称作“马斯拉” 。
还有非东北人也如雷贯耳的“布拉吉”(连衣裙)——платья(odevat'sya)、“伏特加”(白酒)——водка(vodka)、大列巴(面包)——хлеб(khleb)等,不胜枚举 。

哈巴狗狗智商排名第几

文章插图
随着日本在1905年结束的日俄战争中获胜,以《朴茨茅斯条约》为契机,日本获得了我国东北的南部,即长春以南的势力范围 。来华的日本移民带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并在东北方言中逐渐得以汉化 。
比如东北常说的“打邮便”,便是日语中“郵便物”(Yūbinbutsu)的音译,意为发邮件;
大连话用“晚霞子”指称白衬衫,来源于日语“ワイシャツ”(waisyatsu),也是英文white shirt的音译;
日本人放在床上的草垫子“畳”(Tatami),到东北有了一模一样的发音“榻榻米”;
甚至现在东北人们常用的“抠搜”“杠杠滴”,在日语里也能找到一样的表达和含义:“こそこそ”(kosokoso,意为偷偷摸摸)、“がんがん”(gangan,以拟声词形容厉害的样子) 。
民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同时,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的垦荒政策为朝鲜移民进入东北提供契机 。朝鲜民众移入东北地区促进两国语言的接触,朝鲜语也渗透到东北方言中 。朝鲜语在东北方言的遗留比日语和俄语少,但也有重要的作用 。
朝鲜语在东北饮食文化上的体现比较典型,至今在东北方言中仍存在朝鲜传统食品,比如打糕、冷面、辣白菜、拌饭等 。东北方言中也存在一些由朝鲜语音译而来的词汇 。如歌曲《阿里郎》——???(alilang)、花名金达莱——???(jindalli),还有东北话里的万能副词“贼拉”——同样来源于朝鲜语??(jeil),意为特别 。

朝鲜族风味面食:打糕 。摄影/海峰,来源/图虫创意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移民杂居、商贸交易、战争侵略、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进而带来不同语言的交融渗透 。处于中华文化辐射圈外围的东北,在语言官话等方面并没有很系统的规范,这也造就了其强大的语言吸纳能力 。方言化的汉语成为了东北地区的通行语言,但在与其它民族的特有文化接触时,为了双方的便于理解,东北人民采取音译的方式直接使用其它民族的语言词汇 。这就使得东北地区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其人民包容、不排外的性格特点在语义内容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
开放的性格,
造就了“国际范儿”的方言
《三国志·魏书》中这样描述东北人的生活:“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 。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 。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 。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 。”黑吉辽广袤的土地,养育着千百万东北人,他们世世代代上演并传承着渔猎、游牧、农耕文化,因此,彪悍粗犷、耿直开朗、单纯豪爽更是东北人精神的主色调 。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淬炼了东北人民质朴豪爽的性格,也造就了形象生动的东北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