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寻行为,什么是搜寻理论

什么是搜寻理论?

信息搜寻行为,什么是搜寻理论

文章插图
搜寻理论
搜寻理论把搜寻分为固定样本搜寻和连续搜寻 。假定消费者知道市场上价格的分布,但不知道每一个销售者的报价 。消费者可预先选定几个销售者,寻找其中的最低报价,这种搜寻叫做固定样本搜寻 。或者,消费者也可连续不断地搜寻,直到找到可以接受的价格(或者放弃搜寻),这样的搜寻称之为连续搜寻 。
搜寻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搜寻是有成本的 。所谓“信息”,阿罗(Arrow,1977)认为,信息就是指根据条件概率原则有效地改变概率的任何观察结果 。广义地讲,任何事件或事物都包含或传递信息 。搜寻,就是决策者将样本空间中的选择对象转变成选择空间中的选择对象的活动 。搜寻成本则是指搜寻活动本身所要花费的费用,这种费用有时指搜寻活动所需要的开销,有时也可以指等待下一次机会所付出的代价 。
既然存在搜寻成本,那么,对搜寻者而言,他所面临的选择就是:“搜寻”或“停止搜寻” 。如果搜寻者决定“停止搜寻”,就意味着他在已有的机会集合中选择一项行动,搜寻过程结束;如果搜寻者决定“搜寻”,就意味着他继续搜寻新的选择对象 。
必须指出,随着搜寻次数的增加,得自搜寻的边际收益总是下降的 。当搜寻活动使搜寻的预期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搜寻活动才会停止 。这里,搜寻额外价格的预期边际收益是指追加一次搜寻所带来预期最低价格的减少量乘以购买量 。搜寻额外价格的边际成本由时间、交通费用、信息费用构成 。为什么离退休老人经常可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离退休老人的时间等机会成本小于其他人员,其搜寻的边际成本较低,这样,离退休老人搜寻的战略地位就优于后者 。假如离退休老人进入市场第一次搜寻时发现价格相差愈大,他采取第二次搜寻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这意味着,从一个给定的搜寻次数中得到的边际收益越大,价格的差距也就越大 。
通过搜寻模型,经济学说明了价格离散现象 。我们知道,具有相同质量的商品常常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并且都有人购买 。这种不同价格的序列,称为价格离散 。造成价格离散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是变化和分散的 。在一个供给和需求条件从来不变的领域里,人们可能会预期出现基本上完全的信息,信息(或知识)从来不会变得过时 。因而,目前每一次搜寻都将获得一个恒久的收益 。但事实上,信息(知识)正以一定的速度变得陈旧过时,这个速度取决于市场的性质和买者与卖者的一致性 。供给和需求条件越不稳定,市场价格就越容易变化 。如果单个买者和卖者频繁地进入或离开某个确定的市场,他拥有的平均信息量就比较少,从而使市场原有买卖者的市场知识老化,结果,市场价格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离散 。
第二,商品的异质性及其时空特征 。具备相同功能的消费品的质量差别,往往是市场价格离散的主导因素 。事实上,即使是同质商品,由于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市场价格也会出现离散 。
第三,商品销售条件的差别和市场规模的变化 。厂商对由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所产生的成本函数的反应不同,其制定价格的政策就有所不同,这会使市场价格进一步离散 。此外,市场规模,如交易量和市场交易人数的变化,也会使价格的离散幅度发生变化 。
价格离散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价格离散使市场信息变得不完全,导致了市场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差别 。价格离散还为人们搜集市场信息的行为提供激励 。价格离散幅度愈大,市场发育则愈不成熟 。因此,价格离散幅度可作为衡量市场发育状况的一种指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