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怎么读什么意思 遂怎么读

遂怎么读1

遂怎么读什么意思 遂怎么读

文章插图
两种读法:suì、suí 。遂(suì),释义:1、顺心,称意 。2、成功 。3、文言连词 。于是:书既发,遂举兵 。遂(suí),释义:义同遂(suì) 。用于半身不遂 。遂相关组词:遂心、遂意、顺遂、不遂、遂愿、未遂、遂初、遂乃、全遂、遂石、生遂、遂遂、遂欲、畅遂等 。相关遂的成语:遂心满意、文过遂非、咸遂濡泽、径情直遂、嚣风遂行、强直自遂、两歧遂分、遂迷忘反、致命遂志、天遂人愿、功遂身退、遂心如意、纵情遂欲等 。笔顺:点、撇、横、撇、弯钩、撇、撇、撇、点、点、横折折撇、捺 。
国学大师黄侃的读书法2作者:徐 霄(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讲师)
读书是一件雅事,也是一件平常事,在好书之人那里,读书与穿衣吃饭等同,皆是人生不可或缺之务 。历史上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特点,有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洒脱,亦有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谨严 。近代的中国学人里,颇不乏读书种子,黄侃就是其中翘楚 。
黄侃字季刚,在音韵、训诂、文字和词章之学上皆可称一代宗师,他性格的狂放,在近代学林掌故中很有名声,时人即有“黄以国学名海内,亦以骂人名海内”之评 。若抛开掌故八卦,走入黄侃的日常生活中去,大可发现其人读书精勤严恪,极为用功 。他书香世界中所展现的读书旨趣与方法,上承传统,下开新风,在世界读书日之际重温,可为今人读书作借鉴 。
黄侃49岁照相
读书应“择要”
黄侃是个天分很高的人,他四岁时跟从江瀚学习,据说“初授《论语》,每次才四五句,方一上口,即能背诵” 。他曾随父亲游览成都的武侯祠,马上能记下祠壁内悬挂的楹联,在父亲指点下读经,他亦能日读千言,被称作“圣童” 。在二十五岁左右,他的学问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章太炎在是年曾称他所收弟子中,有成就可言的唯有三人,一是黄侃,二是钱玄同,三是朱希祖 。在这三人里,黄侃与钱玄同都精通小学,而黄侃尤为擅长音韵、文辞之学 。从黄侃《国故论衡赞》《在日本移汉学社书》等作品中,也能看到此时黄侃学问的旨趣与规模 。
1912年,章太炎与马良、梁启超等人发起“函夏考文苑”,囊括了当时国内一流的学者,而二十七岁的黄侃即以小学、文辞列名其中,可见时人对他学问的肯定 。至二十八岁时,黄侃已提出古声十九类、古韵二十八部说,并开始撰写《音略》,前者是音韵学上划时代的创见,而后者亦是黄侃音韵学说的重要著作;次年9月,黄侃即应聘执掌北京大学教席,主讲文字、词章之学以及中国文学史 。由这样的进境来看,黄侃确实天赋过人 。
但黄侃之所以年纪轻轻即有如此学问,并不完全因为天分高,也在于他读书善于挑选,把握经典 。在读书上,他主张“博而能约”,以精读数部经典作为自己的治学之基 。黄侃曾有语云:“博览旁征,必先有其基 。”他用功最深的几部书,是十三经、《说文解字》《广韵》《昭明文选》《汉书》和《新唐书》 。在日记中,他曾自述云:
平生手加点识书,如《文选》盖已十过,《汉书》亦三过 。注疏圈识,丹黄烂然 。《新唐书》先读,后以朱点,复以墨点,亦是三过 。《说文》《尔雅》《广韵》三书,殆不能计遍数 。
对这几部书,他反复圈点涵泳,其中《说文》《广韵》和《尔雅》是他阅读最勤的书,圈点“殆不能计遍数”,他的学问亦正是以这三部书所代表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见长 。这是一种“扎硬寨、打死仗”的方法,就是在浩渺书山中,寻得自己所喜爱与擅长的领域,便扎根下来,以此作为根据地,再向四围扩散 。
黄侃对应当精读的典籍,是非常熟稔的,据他的学生武酉山回忆,有一次中山大学的一个人问黄侃一个典故,黄侃云出自《汉书》,并随口背诵了一大段,武酉山颇为惊讶,说先生如何背得这么多《汉书》?黄侃回答道:“《汉书》不能背,还教什么书呢?”此语听来倨傲,却是自信的体现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其《我的留学记》里,亦曾记载他面见黄侃的一则轶事 。吉川幸次郎在中国留学时,对《经典释文》一书中《谷梁传》部分有疑惑,他在北京大学问过不少先生,都未得确解 。当他到南京拜访黄侃时,初见面便问起这个问题,黄侃马上就说,这是夹带进了宋人的校语 。黄侃未翻原书就解决了吉川幸次郎积蓄已久的疑惑,令后者佩服不已 。在与黄侃进一步交流后,吉川幸次郎不禁感叹:“这人才是真正认真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