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入川后,是如何解决财政问题的?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并发动战争 。刘备一直向成都逼近,诸葛亮、张飞和赵云亦入蜀助战,但刘备军队在雒城时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刘备围困成都,刘璋才向刘备投降 。
刘备大军进入成都的那一刻,却是一片混乱不堪的景象 。
本来城里的人已放下了武器,下面要干的就是做好接收工作,军队、府库、官衙、房产、档案,这些都是重要部门或物资,所谓百废待兴,一切从头开始 。
但是,刘备发现正需要大家各司其职做好这些工作的时候,大部分人却找不到了,上街一看,气坏了,原来不少人一进城就急着跑到府库去抢那里的财物,结果乱了套 。
刘备很生气,但左右提醒他,这怪不得大家,因为这是他自己曾下过的一道命令 。刘备怎会下这种奇怪的命令呢?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在围攻成都时,刘备与众人约定,如果成都攻破,府库里面的东西都归大家,他自己不要(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 。
刘备鼓励大家好好攻城,只要成都攻克,所有东西该拿就拿,能拿多少就拿多少,有了这样的命令,谁还关心正事?

刘备入川后,是如何解决财政问题的?

文章插图
有时候真怀疑这条记载有误,以刘邦那样的匪气和流氓习性,攻破咸阳之际尚知道约法三章,以不失民心,刘备向来以仁义自许,怎么可能下达这么缺心眼儿的命令?
但仔细一想也并非不可能 。我们都知道,刘备的性格特点是有韧劲,能忍耐,喜怒不形于色,十分成熟和沉稳 。但这样性格的人往往也容易有轻浮和任性的一面,因为性格中的忍耐意味着克制和压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比如喝多了,或者特别高兴、特别愤怒的时候,往往有意想不到的言行发生 。
看刘备的一生,这种状况出现得还真不少 。成都近在眼前,梦想即将实现,为了确保走好这最后的一步,某次喝完酒后刘备一兴奋,顺口下达了那样的命令,不是不可能 。
刘备虽然出身小商贩之家,但他公认的长处是豪爽 。豪爽之人,视钱财如粪土,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是他们吸引众人拼死追随的地方 。
对于这样的命令,诸葛亮也不好阻拦,因为反对它不仅有损刘备的威望,也是和大多数人过不去,未来事业的路还很长,益州的情况也很复杂,还需要大家团结一心,所以恐怕想了想也就算了 。
只是,这造成了刚入成都时的短暂混乱 。
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将士们都放下武器,奔向各个官府仓库,自行拿取那里的财物(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 。
好在抢占的是官府财物,而不是老百姓,这总算让刘备手下的这支队伍与真正的土匪保持了距离 。
稍稍安定下来后,刘备在成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据《华阳国志》记载,当时蜀中十分富有,刘备命令置酒大会,犒劳三军将士 。刘备下令,拿城中百姓的金银颁赐给将士,把谷物布帛还给百姓(先主克蜀,蜀中丰富盛乐,置酒大会,飨食三军,取蜀城中民金银颁赐将士,还其谷帛) 。
这条记载很奇怪,从老百姓那里把金银弄来赏赐给将士,难道连老百姓也抢了吗?又把谷物布帛还给百姓,这把人弄糊涂了,到底是抢还是给呢?
对照一下《三国志》,这个问题就明白了,《三国志》记载,刘备置酒大飨将士,取蜀城中的金银分赐给将士,把谷物布帛还给老百姓(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
在原文中,《华阳国志》是“取蜀城中民金银”,《三国志》是“取蜀城中金银”,《三国志》少了一个关键的“民”字,这一少就好理解了,刘备颁赐给将士的是官府里的金银,而非老百姓的 。
与之前《零陵先贤传》的记载相对照,可见刘备入城后,不仅将士们自行拿取了原刘璋官府中的财物,刘备也拿了一部分,并把它们分赏给了有功将士 。
为什么又还其谷帛呢?之前提到,成都城破之时,粮草尚够吃一年,大概刘璋为保城,实行了“战时经济政策”,把城里老百姓家的谷物、布帛这些重要物资都集中起来,由官府统一调配,刘备进城后,把这些东西分别还给了百姓 。
用城里官家的金银赏赐将士,把本属于老百姓的谷物布帛还给大家,这符合当时的情况,也符合刘备既豪爽仁义又不侵害百姓的一贯性格,在对史料的分析上,关键要看有没有那个“民”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