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是什么人?他最后为何能得以善终?

公孙弘最后为何能得以善终?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
公孙弘能够做到丞相之位荣休,因为公孙弘比较有危机意识 。

公孙弘是什么人?他最后为何能得以善终?

文章插图
一来,公孙弘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二来,公孙弘懂得审时度势,总是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外 。
但是要将公孙弘推到一个什么值得学习的楷模,或者是什么领军人物,也没有必要,因为公孙弘这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是可圈可点 。
从某一个角度,这世界上有三种人,有的人一生糊涂,有的人一生清醒,有的人半路清醒,而公孙弘就是这种人 。
公孙弘,字季,公元前200年出生,出生在齐地菑川,后来入朝为官,因为这个字跟高祖皇帝的字一样,被视为僭越冒犯,于是改成次卿 。
有一个就比较有意思的事,就是历史上关于公孙弘有很多成语典故,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比如后来者居上,燕见不冠,齐人多诈,如发蒙耳,东阁待贤,三馆待宾,宁逢恶宾,字值百金,长倩赠遗,削竹抄书等十个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比公孙弘本人还要出名 。
关于这些成语典故,我们就在在文中陆续的讲解,这样会更有意思 。
公孙弘年轻的时候,和普通的青年一样,并没有什么大的才能和志向,只想找个挣钱养家而已,虽然公孙弘喜欢读书,也并没有很出色,只不过比普通人好上那么一点,所以,公孙弘并没有从事文官工作,而是随便找了个狱卒的工作干着 。
后来在做狱卒的时候,因为犯了罪被开除了,具体犯什么罪,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公孙弘的额工作丢了,只能到社会上随便找个工作户口,于是公孙弘就找到了一个放猪的工作 。
大家都知道,养猪是为了供给猪肉,所以养猪一般都是圈养,放养还是头一次听说,而且还是放猪,因为放猪比较自由,所以公孙弘就在放猪的是时候读书,慢慢的公孙弘的书越读越好,在诸侯国之间声名远播 。
公元前179年,诸吕之乱结束,刘恒被推上皇位,刘恒上位之后,就广招天下有才能的人,于是公孙弘就被推荐了上去,汉文帝刘恒封公孙弘为博士 。
公孙弘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只要有个工作养活自己就可以了,于是在朝廷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在朝廷刮起腥风血雨的时候,公孙弘还是在读书,这一读又是好多年 。
渐渐地公孙弘因为被朝政影响,开始在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公孙弘找到了《春秋公羊说》,按照其中的思想,公孙弘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并且将书中的理论和当时汉朝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仔细揣摩 。
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公孙弘始终默默无闻,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公孙弘就是这样不温不火的性子,就像公孙弘经历的那样,如果狱卒能一直做下去,公孙弘就不会去放猪,如果不是因为被推荐做了博士,公孙弘可能就会一直放猪 。
公孙弘是什么人?他最后为何能得以善终?

文章插图
从公孙弘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出来,公孙弘早期,对生活的要求极低,只要能够养活自己,公孙弘根本无所谓这份工作是做什么的 。
但是公孙弘为什么能够突然清醒呢?
因为挫折 。
来自汉武帝的挫折教育 。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向诸位皇帝一样,开始广招天下英才,年已六十退休在家的公孙弘,再一次被推荐给汉武帝,这一次汉武帝让公孙弘做一个直言相谏的文官 。
不久就派给公孙弘一个任务,就是这个任务成为了公孙弘人生的重大转折 。
这个任务是什么呢?
汉武帝派公孙弘出使匈奴,要求和谈 。
这时候,公孙弘接到任务的想法还停留在例行公事上,并没有结合当时的局势,想过,汉武帝想要一个什么结果,匈奴想要一个什么结果,所以可想而知,这次,公孙弘带回来的结果,并没有令汉武帝满意 。
而且还让匈奴占了便宜,匈奴要求和亲不说,还索取了更多的金银财宝 。
因此汉武帝对公孙弘勃然大怒,认为公孙弘不过是个迂腐的读书人,将公孙弘罢免 。
要知道公孙弘是因为经过多次的推荐,才入朝为官,公孙弘在诸侯国之间声名远播,受人敬仰,从来没有遭到过如此的羞辱 。
可想而知,汉武帝将公孙弘的贬黜,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
于是公孙弘痛定思痛,有针对性的潜心读书,研究各国之间的关系和政治,更加深刻的研究《公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