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的来历 汉口由来

汉口由来1

汉口的来历 汉口由来

文章插图
汉口为汉江冲出来的城市 。因位汉江入长江之口,故名 。古名夏汭、汉皋,又名夏口、沔口、鲁口 。夏汭最早见于《左传》 。《荆州记》亦载有:“夏水入江处,谓之夏汭,盖夏水之尾也 。汉末谓之夏口,亦曰汉口 。”因沔水与夏水合,故名夏口 。又因汉水入江因在鲁山(大别山即今龟山)之旁,称鲁口 。汉口作为地名出现得很早 。远在南北朝时,就见诸史籍,这从南北朝之齐中兴元年(501年),萧衍(驻江陵即今荆州)进军武汉地区,曾命王茂、曹景宗逼进武昌,萧衍亲自领军进克汉阳鲁山(今龟山),“筑汉口城以守鲁山”,这是迄今所知史书中最早出现的汉口地名 。但其地望并不在今汉口而在今汉阳境内 。这是因汉水入江之口多有迁变之故 。
武汉:硚口的由来2 硚口这个名字很特别,有很多人问此"硚"和彼“桥”有什么区别呢?这要从早就消失的袁公堤(也就是今天长堤街的前身)说起 。
在很久很久以前,硚口依汉水兴起,地域内多河流滩涂 。河流多了,桥梁就多,就要修堤 。最早修的堤是明代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修的袁公堤 。取名袁公堤,是因为此堤是当年的汉阳通判袁焻主持修建的 。在修建该堤时,还顺便在玉带河(也就是汉口堡的护城河)和汉水之间修了一座石桥 。如果把玉带河上的37座老桥排个序,这座石桥是第一座 。随后,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人们在挖土修筑城堡后,又在城堡外的护城河上修了一座桥,这也是一座石桥 。
我们知道,硚口历来多桥,而最先修建的两座竟是石桥,是用石头砌成的,因此这里就成了“硚口”,沿用至今 。据悉,在国内,用“硚”作地名的,除硚口外,只有四川自贡的“硚头” 。因此,硚口在国内算是特有地名 。顺便说一下在5笔字型中却没有这个硚字,只有全拼或智能里面才可以找到,也算是一个花絮吧....
硚口公园大门
提到汉口的发展,便不能不说“硚口”的由来 。自汉口形成到明代崇祯年间,就出现了“硚口”的地名 。据地方史志记载,早“在未有汉镇之前,汉水排山倒峡,由硚口以至后湖” 。具体可考的时间,是在明崇祯八年(1635年),为了使汉正街地区的街市、商店、居民不受水淹,当时汉阳通判袁焻在硚口修筑长堤,堤外因取土挖成玉带河 。在河与汉江相连处的河口,修建了一座石桥,因而此地被称之为“硚口” 。同治三年(1864年)汉口又修城垣,城外护城河也连汉江,河口修桥的地带也取名“硚口” 。为了区别,便分别称为“大硚口”和“小硚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汉口城垣拆除,玉带河和护城河逐渐淤塞,大多为居民住房所取代,桥也废毁不存 。但这一地带所形成的“硚口”地名却沿用至今 。桥写作“硚”,据说是因桥为石桥之故 。由于汉水曾有水流从玉带河、护城河通入硚口地区流入后湖,形成后湖地区一道郊野风景线 。当年,这一带风景优美,前人曾用“渡头春水碧硚口”的诗句加以赞扬 。《汉口竹枝词》也有“水涨平湖景致多,远霞红透晚来波 。土塘买棹弯硚口,一路乘凉到小河”的描绘(见《汉口小志》) 。《汉阳县志》还把“大河之右有大小二桥”列为“汉阳十景”之一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硚口便是个颇负盛名的古老地名 。
汉江边
清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把原来的汉口巡检司分成仁义、礼智两个分司,分别管理居仁、由义和循礼、大智等四坊 。清代《竹枝词》云:“金庭以上属仁义,以下都归礼智司” 。金庭指汉正街中段的金庭公店,地址即今之汉正街金庭巷 。以此为界,以上地址属仁义司管辖,仁义分司署设在安定巷(今汉正街安定巷口) 。四坊之中,居仁、由义两坊及循礼坊的一部分都在今硚口区内 。咸丰十一年(1861年)汉口开埠后,由西向东(或由上向下)发展 。俗话说:“硚口到花楼”,即指汉口繁华区域,大部分在硚口区范围内 。
硚口地区南临汉水,地势低洼,每遇大雨,便成泽国 。主要街道是汉正街 。由汉阳七里庙、十里铺来的商贩到汉口,是从艾家咀过河至硚口进入汉正街销售他们的农副产品的 。今日硚口有个卡房巷,就是当年乡下商贩进入汉正街时完税的关卡遗址 。
汉正街商贾云集 。最初在汉正街卖米的是摆簸出售,后改为囤子;民国以后,才有几家用机器碾米的米厂 。酿造“汉汾”酒的槽坊多集中在汉正街经营,分北直、武汉两帮 。酿出的汾酒,操作上采用传统土法 。各个槽坊都自掘有井,取井水蒸馏,酿出的酒味正、色清、芳香浓郁,有独到的特色 。曾参加巴拿马世界产品展览会时得过金牌 。每家汾酒槽坊清晨为各零售酒店及酒楼饭店送酒 。汾酒工人是一对一对地抬着双酒篓沿途喊出节奏抑扬的调子,酒香四溢,给人们以悦耳醉心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