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才迁都到北京,为什么儿子就急着迁回南京?

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将明朝国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后的第三年 , 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 , 朱棣在北征途中 , 驾崩于榆木川 。随后 , 由朱棣的长子、太子朱高炽(明仁宗)即位 。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期间 , 曾准备将国都由北京再迁回南京 。
朱高炽为何会有迁都的想法?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项迁都计划未能完成呢?
朱棣长子朱高炽
草根出生的朱元璋 , 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和长治久安 , 在培养其后代以及接班人这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 。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 , 朱元璋在一些偏远地区还未完全有效掌控时 , 便分封了除长子朱标之外的其他九个儿子为各地藩王 , 由于这九个儿子当时均未成年 , 因此 , 均未到其封地就藩 。
洪武九年(1376年) , 朱元璋的几个年长的儿子 , 已经成年或接近成年 。朱元璋在安排这几个儿子就藩前 , 专门安排他们从南京回到当时称为“中都”的老家——安徽凤阳 。以便让这些儿子们能够体验民间疾苦 , 不要忘本 。当时被封为“燕王”、年已17的朱棣 , 在此生活了三、四年后 , 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 , 赴北平(今北京)就藩 。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就是朱棣在凤阳期间 , 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出生的 。朱高炽幼时由于生活在一个较优裕的环境 , 且其性格为喜静厌动 , 因此其儿时就是一个小胖子 。据传 , 朱高炽由于体态肥胖 , 行动不便 , 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 , 即便如此也总是跌跌撞撞 。
虽然朱高炽在年少时就学会了箭术 , 但水平一般 , 完全没有继承其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的武将风范 。相反 , 由于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喜爱读书 , 因此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颇高 。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 , 朱高炽被册封为燕世子 。据记载 , 有一年冬天太祖朱元璋命令朱高炽与秦、晋、周三世子检阅卫士 , 不一会朱高炽一人便回来了 。问其为何早回?朱高炽答曰:“早晨非常寒冷 , 等早饭后再检阅 , 所以回来 。”
朱元璋又命朱高炽分阅奏章 , 朱高炽专取有关军民利弊的奏章陈述 。有的有文字错误就不奏述 。
朱元璋指着错处说:“孙儿疏忽了么?”朱高炽答:“不敢疏忽 , 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足以冒犯皇上 。”朱元璋又问:“尧、汤时 , 水、旱灾频繁 , 百姓依靠什么?”“依靠圣人有抚恤百姓的政策 。”朱高炽答 。朱元璋高兴地赞道:“孙有人君之识矣 。”
朱高炽监国
【朱棣才迁都到北京,为什么儿子就急着迁回南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后 , 朱棣和侄儿朱允炆为皇权进行了历时三年的、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 。据《明史·本纪·卷八·仁宗》记载:在此期间 , “成祖举兵 , 世子(朱高炽)守北平 , 善拊士卒 , 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 , 城赖以全 。”
不仅如此 , 在双方激烈争夺的关键时刻 , 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 , 许以封王 , 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 。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 , 原封未动地送给其父朱棣 , 使建文帝的反间计未能得逞 。
1402年七月 , 朱棣经过“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 。在南京称帝后 , 朱高炽于“永乐二年(1404年)二月 , 始召至京 , 立为皇太子 。”朱高炽自永乐二年到南京后 , 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的这十七年中 , 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