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渭水之盟催生强大唐朝而澶渊之盟却让宋朝更软弱呢?

626年,发生了一件令唐太宗李世民永生难忘的事情 。
当年7月,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趁李世民刚刚即位、朝政不稳,率领20万大军侵入中原,长驱直入来到离唐朝都城长安只有40里的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声威震天 。
由于突厥军队来得太过突然,唐朝没有做好准备,京师兵力空虚,区区数万人马根本就不堪一击 。
李世民琢磨着躲不过去了,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6个人,亲自去找颉利可汗谈判 。
李世民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是一名谈判高手 。在谈判中,他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方面迅速调动军队前来保护长安;一方面又对颉利可汗许以金帛财物 。颉利可汗要求不高,见好就收,在渭水上与李世民签订了和平协议,带着大批金银财宝,打着饱嗝满意而归 。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李世民的退步下,一场箭在弦上的大战终于偃旗息鼓 。
这就是被李世民引为一生耻辱的“渭水之盟” 。

无独有偶,300多年后的1005年,北宋与辽国也签订了一份类似的协议 。
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深入宋境,逼近北宋都城东京 。北宋朝野震惊 。怎么办?当时朝廷里有两种意见 。一是主张脚底抹油——逃跑,这以大臣王钦若、陈尧叟为代表;一是力主坚守东京,不但不跑,宋真宗赵恒还应御驾亲征,这以宰相寇准为代表 。
宋真宗打内心支持逃跑路线,可作为一国皇帝,大敌当前就这么逃跑了,面子上挂不住,只好按照寇准的意见,御驾亲征,北上抗敌,抵达澶州 。
宋真宗来到前线后,前方将士受到鼓舞,“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他们奋力杀敌,一箭射杀辽国主将萧挞凛 。辽军士气为之遭到重挫 。
然而,就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宋真宗接受了辽国要求谈判的请求 。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达成了“澶渊之盟” 。
“澶渊之盟”一共4条,最核心的内容有两条 。一是宋辽成为兄弟之国,平起平坐;二是宋朝每年给辽国30万银绢 。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当谈判结束后,宋真宗派侍者悄悄问宋朝谈判代表曹利用,许给辽国多少银两 。曹利用伸出3个手指,侍者以为是300万银绢,报告宋真宗后,宋真宗大惊:“太多了 。”又转而说:“还是勉强可以接受 。”最后他得知是30万银绢后,高兴极了,夸曹利用:“才30万,这么少!你很会办事!”

李世民的人生发展轨迹,算是比较顺利的 。
他17岁投身军旅,到雁门关营救隋炀帝;19岁设下“美人计”,鼓动父亲李渊从晋阳起兵,加入推翻隋朝的洪流;20岁凭借累累战功被封为尚书令,加封秦王;23岁参加“虎牢关之战”,以少胜多,一举灭掉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大割据力量,唐朝统一之势已成必然;28岁通过“玄武门之变”成为大唐王朝的新任领导人……
“渭水之盟”给了他沉重的打击 。当然,对于李世民这种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很过硬的人来说,任何打击都不能将他击倒,相反,只能让他变得更强大 。
痛定思痛,在“渭水之盟”之后,李世民一方面发展经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是百业之本,有了农业作为基础,手工业、商业、畜牧业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之势 。另一方面,李世民积极进行军备,秣马厉兵,特别是针对突厥的骑兵优势,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仅仅过了3年,李世民就打响了复仇之战 。629年,李世民一声令下,名将李靖、李绩出师塞北,主动攻打并打败了突厥军队 。第二年,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被俘虏,送至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