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臣,明代名臣李贤的生平简介

李贤(1408年—1467年1月22日),字原德,谥文达,邓(今河南邓州市)人 。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为一代治世良臣 。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大学士,廉洁奉公,政绩卓著 。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并著有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 。
初入仕途
李贤,考中乡试第一名,宣德八年(1433),成为进士 。奉命到河津考察蝗灾,被任为验封司主事 。少师杨士奇想见他一面,李贤竟然不去 。
正统初年(1436年),李贤说:“投降的塞外人住在京师的已超过一万,指挥使每月的俸禄三十五石,实际支给的仅一石,投降的人反而实际支给十七石五斗 。这样一个降人相当于十七个半京官 。应逐渐把他们迁到外地,以节省繁重的开支,并且可以把祸患消除于未萌芽状态 。”皇上没能采用 。当时诏令说文武大臣的诰敕,不任满九年的不给 。李贤说:“以九年为限,有的任官不能满期,有的因为亲老等不到年限,这样得不到诰敕的可有十之八九 。这样做无法劝励臣下,请仍以三年为期为便 。”皇上听从了 。升为考功郎中,改到文选司 。后来李贤扈从皇上北征,王师覆没时,李贤逃了回来 。
-十策
景泰二年(1451)二月,李贤-提出正本十策,即:勤于圣人之学,听从规劝,戒除声色等嗜好,断绝玩好,举动谨慎,崇尚节俭,敬畏天命,勉励近臣,振作士风,团结民心 。皇上很赞赏,命翰林抄写好放置于左右,以备阅览 。不久他又-陈述车战和火器之利,皇上颇加以采纳 。景泰二年(1451)冬,李贤升为兵部右侍郎,转调到户部 。也先多次贡马,李贤说把金帛用车送给敌人,使他们强大起来,这是自毙之策 。李贤因而-陈述边防守备松弛的情况,于谦请颁发他的奏章到边塞,以激励各位将领 。李贤调到吏部,他选取古代二十二位君主可以效仿的行事作风,编成《鉴古录》,上呈给皇上 。
主要政绩
英宗复位后,命李贤兼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当值,与徐有贞一起参预机务 。不久,李贤升为尚书 。李贤气度端正凝重,奏对皇上都切中机宜,皇上非常宠爱他 。山东闹饥荒,国家拨出赈济的财物不足,皇上召徐有贞和李贤来商议,徐有贞说赈济的财物多被-中饱私囊 。李贤说“:担心中饱而不赈贷,坐视百姓死亡,这是因噎而废食 。”皇上于是命增拨银两 。
石亨、曹吉祥与徐有贞争权,他们都忌恨李贤 。御史们-石亨、曹吉祥,石、曹两人怀疑是出于徐有贞、李贤的主意,便向皇上告状,把两人投进监狱 。正好有风雷之变,他们获释,李贤被贬为福建参政 。他还没动身,王翱上奏说李贤可当大任,遂留下他为吏部左侍郎 。过了一个月,恢复他为尚书,仍入内阁当值 。石亨知道皇上向着李贤,很愤怒,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假装与他交欢 。李贤也深自隐藏,不是皇上宣诏便不入宫,而皇上更加亲近李贤,每天都召他去顾问 。
孛来(孛来,又译博赉、孛罗,蒙古族 。出生年月不详 。东蒙古喀剌沁(又译哈剌嗔)部酋长,喀剌沁蒙古太师 。约卒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 )靠近边塞来打猎,石亨说传国玺在他那里,可掩击而夺回来 。皇上动心了 。李贤说不可开战端,玉玺不足为宝,这事遂罢了 。石亨更加恨李贤 。当时皇上也厌恶石亨、曹吉祥骄横,屏退旁人对李贤说:“这帮人干预朝政,四方来奏事的人先到他们家门,怎么办?”李贤说“:陛下只要独自决断政事,则趋炎附势的人自会消失 。”皇上说“:先前曾经不采纳这帮人的意见,他们竟悖然变色 。”李贤说“:愿陛下逐渐控制他们 。”当时石亨、曹吉祥弄权,李贤因为顾忌而不敢把话说尽,但他常常从容回答皇上的提问,因此对石亨之辈也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