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注释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炳烛而学启示


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注释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炳烛而学启示

文章插图
原文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①跪而对曰:“主君亦②不好士耳 。夫③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④,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 。士有足而不至者,盖⑤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 。”

注释盍胥(hé xū):人名 。亦:只是,不过 。夫: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昆山:即昆仑山 。盖:大概,大约,表示推测 。
译文晋平公在黄河附近游玩,觉得非常快乐,说:“怎么能够得到贤能的人并跟他们一同享受这欢乐呢?”船夫盍胥跪着回答说:“国君只是不喜欢贤能的人罢了 。珍珠产自江海中,玉石出自昆仑山上,没有脚的东西却能来到您的面前,是因为国君喜欢 。贤能的人有脚却没有来到您的身边,大概是因为国君没有喜欢贤能的人的意愿,不必担忧没有贤能的人来 。”

文言知识
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注释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炳烛而学启示

文章插图
说“盖”:“盖”的本义是“用茅草等编成的覆盖物”,引申为能用于遮盖的东西 。
“盖”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
指“掩盖、遮蔽” 。如《淮南子·齐俗训》:“故日月欲明,浮云盖之” 。又如,成语“欲盖弥彰” 。指“超过、胜过” 。如《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指“大概、大约”,表示推测 。如上文中的“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如《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
文化常识
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注释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炳烛而学启示

文章插图
古代的“河”与“江”
“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指黄河,而其它河流称为“川”或者“水” 。这个时期的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一词 。据学者李鄂荣考证,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 。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 。
“江”的本义是指长江,后来意义慢慢被扩展,引申为大河的通称 。南方的水流多以“江”命名,而北方的水流多以“河”命名 。

历史典故
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注释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炳烛而学启示

文章插图
秉烛而学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想要学习,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说:“那为什么不赶快把火把点起来?”
晋平公生气地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就认真地对他说:“瞎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中午时的太阳;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 。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听后说:“说得好啊!”
——出自西汉·刘向《说苑·建本》
【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注释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炳烛而学启示】
出处西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启发与借鉴
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注释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炳烛而学启示

文章插图
晋平公游玩得尽兴之余,居然感叹没有贤士相伴 。船人则用形象的比喻回答了晋平公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根本就没有求贤的欲望 。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标 。少些口号,多些实干,虽然短期内呈现不出效果,但是远远比表面光鲜要管用得多 。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