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因为一句谶语,连杀两个皇帝,两晋到此结束

两晋皇帝总算到最后一篇了 。过了晋明帝之后,就不想写了,剩下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惨 。写这倒霉的哥俩先提一句他们的爹,他俩的爹就是晋孝武帝司马曜(361—396),字昌明,尤其需要记住他爹的字 。这倒霉的哥俩就是死在了他爹的字上 。
两个疑问
【刘裕因为一句谶语,连杀两个皇帝,两晋到此结束】这哥俩没啥作为,但是名字相当有意思,而且至今也没弄懂到底是怎么回事
晋安帝司马德宗(382年―419年),字德宗(百度写作字:安德),晋孝武帝司马曜长子 。东晋的第十位皇帝 。
晋恭帝司马德文(386年—421年),字德文,晋安帝司马德宗同母弟 。
这就产生两个疑问
1、《晋书》写司马德宗字德宗,百度为什么是安德?刚开始以为是《晋书》一家之言,百度采用了普遍认识的写法,但是《资治通鉴》也采用了晋书的写法,《魏书》里面压根没提司马德宗的字 。不知道百度百科的出处在什么地方
2、这哥俩的名和字为什么是一样的?一个人这样也就算了,哥俩都是 。在这之前我还没见过名和字一样的古人 。有网友说是因为他俩的爹活的太短了,没来得及起字,但是他爹活了36岁啊,不短了啊,死的时候他儿子也15岁了 。
这俩问题困扰我很久了,请赐教,谢谢
先说哥哥司马德宗
口不能言的司马德宗
晋安帝司马德宗(382年―419年),活了38岁 。公元397年登基,在位22年,关于这个问题,说明一下:他爹396年去世,他为啥397年才登基呢 。这个在晋书有明确的说明 。他爹是在公元396年的阴历9月去世的,在同年的10月下葬,司马德宗是在第二年的正月才举行的登基仪式 。其实,人家在9月的时候就继位了,只是没有举行仪式 。因此,也可以说司马德宗396年-419年在位 。
之前总把皇帝的评价放在最后,这次特别一次,放在开头“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 。凡所动止,皆非己出 。”这是《晋书》对司马德宗的评价 。这分明就是一个哑巴兼白痴啊,连冷热都不知道了,这样一个皇帝能说了算才怪呢 。初期还是他的叔叔司马道子及其儿子司马元显说了算,最起码人家是本家 。后面就不行了,外人开始造反了 。
首先,398年,兖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因对尚书左仆射王国宝等不满而起兵造反,安帝不得不杀王国宝来平息叛乱 。第二年,王恭和庾楷不服,这次拉上了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桓温的儿子)再次造反 。人多力量大,虽然死了个王恭,司马元显的发威,让桓玄受过挫折,也被打败过,折腾了好几年,但是在孙恩的帮助下,桓玄占领了都城,杀了司马道子父子,自封丞相、太尉,又自号楚王、大将军,最后于403年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降安帝为平固王 。安帝被流放到了寻阳(不要以为我写错字了,晋书写的就是这个寻) 。这标志着东晋彻底的易主了 。不过在战神刘裕的帮助下,再次续命了一下 。第二年,刘裕起兵勤王,桓玄对付司马家那些人还行,对付刘裕还是嫩了点,当了半年的皇帝之后,桓玄被杀 。安帝复位 。不知道刘裕是不是故意的,好景不长,7天之后(着实好景不长,就一个周),桓玄的侄子桓振又攻陷江陵,安帝被俘 。直到第二年(405年)的正月(被俘的时候是6月),被抓六个月之后,安帝才脱险 。
这个悲催的皇帝,经过上面一轮折腾,桓玄没得到啥好处,司马道子父子没得到啥好处,安帝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人生最大赢家是刘裕,自此刘裕开始成了重要人物,这以后的历史,就看刘裕的了 。
此次事件之后,虽然有人乘着刘裕北伐造反的,也有说刘裕是个逃犯而起兵的,但都没能成事,被刘裕轻松化解,不但没有动摇刘裕的根基,反而让刘裕越来越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