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的传说-迁西由来

迁西由来1

迁西的传说-迁西由来

文章插图
迁西县建于1946年,因析迁安西部置县而得名 。从境内西寨、东寨、沙岭子、沙岭沟等地古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属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证明,远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 。
1983年5月5日,撤销唐山地区,实行市管县,迁西县属唐山市管辖 。
看看迁西各个村子是怎么来的,你家是怎么来的!2【迁西的传说-迁西由来】1. 兴城来历:据查,明代初期,傅氏从山东济南迁此立庄 。明初曾在此修城,因地下流沙较多,城墙不断倒塌,故取村名破城 。1920年伪警局设于此,为取吉祥之意,改名为兴城 。1947年正式成立迁西县,人民政府设于此 。1958年秋又并入迁安县,1961年恢复迁西县制,人民政府仍设于此 。摘自《迁西地名资料汇编》
2. 汉儿庄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相传唐初大将张士贵曾在此镇守,并修筑城池,当时名为汉马营!据《迁安县志》记载,金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曾在此置滦阳县 。女真族称汉族为汉儿 。当时此地多为汉人居住,故在此设立汉儿司和汉儿行宫都部署等办事机构,这些办事机构统称为汉儿馆 。金朝灭亡之后,改名为汉儿庄 。明代在此设车营,万历十年改设步兵,因此又叫汉儿庄营 。清代灭亡,此地无兵驻守,又改为汉儿庄 。据碑文记载,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重修城池 。城高两丈,周526丈 。城堡奇特,北城台有黑白洞,利用光学原理建筑而成 。在古代,这是一组先进的城防工事,于1970年被毁!
3. 龙辛庄位于迁西县城偏北22.5公里处 。据查:明永乐年间,孙.张.马.赵.于等姓迁至位于现址东面一里半地的山沟占产立庄 。因当时西面已有一个西庄户 。固取村名东庄户 。后因长城上守边兵士见炊烟就来抢好饭吃,顾将村西迁到现址 。因位于太平寨之北,遂改名为北新庄 。民国年间,因该村为迁安县第三区派出所筹办员龙会川所辖,又改明龙新庄 。为了简便,现写成龙辛庄 。摘自《迁西县地名资料汇编》
4. 才庄位于南观公社驻地西偏南4公里处 。地势较平坦,多为中壤·轻壤土质 。据查:明代才氏迁此立庄,遂以姓氏取村名为才庄 。摘自《迁西地名资料汇编》
5. 据查:清代刘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立庄
6. 新集干柴峪村来历:据查,该村建于明末 。因当时此沟内干柴很多,故取名为干柴峪 。至于金厂峪的干柴峪书上没写确实不知!
7. 米城庄建于明代,传说燕王扫北时这里是军粮库,故去村名为米城庄 。
8. 太平寨:据查,明代初期,于,张,王,李,刘等姓从山东迁此居住 。相传,南太平山有马四雨为山寨王,北太平山有杨必臣为山寨王 。该村位于山寨之间,遂取名为太平寨 。明代曾有参将·游击在此驻守,并筑有城堡,明万历七年春重修(据城碑上刻字) 。石城高二丈六尺,周五百零六丈六尺 。据石碑记载: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改名太平营 。后又改太平寨 。
9. 新庄子位于迁西县城南偏西9.5公里处 。来历:据查,明代,邱氏,王氏由岩口迁此立庄,因为当时是新建的村庄,故取名为新庄 。后叫成了新庄子 。
10. 临河:临河位于新庄子公社驻地东北偏南1.2公里处 。该村建于明代 。因靠还乡河,故去村名临河 。
11. 沙涧:明代初期,崔氏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为崔家庄 。清康熙打猎时曾与此晾甲擦剑,遂该村名为擦剑庄 。清又因村边有一个山坡上留下的沙河沟,于清代咸丰年间,改名为沙涧 。
12. 罗家屯:明初燕王扫北时,宴氏由河南迁此定居 。相传唐王(太宗)征东时曾在此落甲住屯 。明初建村时遂借此取村名落甲屯 。后写成罗家屯 。
13. 滦阳:相传唐初大将贺宗显曾镇守滦阳 。明初杨氏迁此立庄、名延派参将在这里镇守,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此设车营,并重修滦阳城 。改名为滦阳营(据大门石匾记载)因该地位与滦河止阳,故取名滦阳 。据《迁安县志》记载,该地的土城墙高1丈,周600丈 。辽时曾在此置滦河县 。
14. 陡岭子:据查;原有赵氏,孟氏在此居住,均已失传 。清初,曹氏,姜氏从外地迁此居住 。因村南的南岭上有一条山路,坡陡难行,依此取村名为陡岭子 。
15. 彭庄:唐代初期,彭氏隋唐王征东从河南(现河南省)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为彭庄 。
16. 台头建村于明代 。相传唐太宗征东在此休息时,猛抬头看见追兵已到了照燕州,便乘马逃走 。因该村位于救驾岭西侧,遂以此典故取村名为抬头 。后简写成台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