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的传说-迁西由来( 五 )


88. 小韦庄:清代初期,韦氏由韦庄(今汉儿庄大韦庄)迁此定居,因村小户少,故取村名为小韦庄 。
89. 白塔寨:该村建于明朝初期,因紧靠滦河,故取名为临河寨 。明末在该村后山上修了一座白塔(传说是镇妖之用),遂改名为白塔寨 。
90. 王珠店:明末建村 。原有一王氏在此开店卖猪头,人称王猪头店 。清初,张氏(旗人)迁此占圈居住,因嫌名不好听,遂改名为王珠店 。
91. 顺水安:清初建村 。村边有一马鞍形的山岭,岭北之水入滦河,岭南之水入还乡河 。故此取村名为顺水鞍 。为了简便,后把“鞍”写成“安” 。
92. 马家峪:清代末期,马氏迁此沟居住,以姓氏取村名马家峪 。
93. 平房子:清代末期,姬氏从丰润火石营迁此居住,盖了三件小平房,借此取村名平房子 。
94. 尹山:清代,尹氏由上尹庄(今属渔户寨乡)迁此居住,因村北面靠山,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尹山 。
95. 擦崖子:明代,时氏,李氏等守边军士在此落户 。后他姓居民也先后迁此居住 。万历年间修长城时,在此村北边,把一个检查官从马上摔下时崖子,被岩石擦破 。虽在路边的岩石上刻下“擦崖子”三字 。借此去村名为擦崖子 。
96. 莲花院: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建村 。此地原有一个三亩大的莲花池,故叫莲花院 。莲花院有东西之分!
97. 八里铺:明代曾在此设驿站(也叫铺)传递公文 。此地里三屯营演武厅八里地,故称八里铺 。贠氏,赵氏,梁氏等先后前此定居,一直沿用此名 。
98. 范家峪:清代中期,唐氏迁此定居 。因位于范家山脚下的山沟里,故取村名为范家峪 。
99. 宋庄子:清同治年间建村 。因宋氏始居于此,以姓氏取村名为宋庄子 。
100. 松木庄:明代建村 。张,傅,赵等姓始居于此 。因当时村西有一棵枯老的大松树,好像搭起的帐棚,故借此取村名松棚庄 。清代改为松木庄 。
101. 龙王庙:龙王庙位于旧城乡西偏南1公里处 。南邻滦河 。清代后期,郭氏从郭沟迁此立庄 。当时取名为兴隆庄 。因在村西修了一座龙王庙,后改名为龙王庙 。
102. 青山口:当时属于上营公社 。明代建村 。因位于青山口内,故取名为青山口 。明代筑有城堡,据《迁安县志》记载,石城高1.4丈,周67.9丈 。
103. 列马峪:清末,杜氏从三屯营迁此沟定居 。因清初康熙皇帝在此打猎时跑了一匹烈马 。故借此取村名为烈马峪 。
104. 皇陵:清代初期,崔氏由山东迁此定居 。当时村名不详 。后嘉庆皇帝顺滦河捕鱼至此,见崔家姑娘长得漂亮,遍封她为西宫娘娘 。并答应回京后接她进宫 。结果,嘉庆回京后,因国事繁杂,宫女又多,把接崔家姑娘之事早忘在脑后,只是崔姑娘愁苦而死 。嘉庆皇帝得知消息后,便命在此间皇陵,用娘娘葬礼葬她 。但因战乱而未修成,只好将姑娘埋在了村北的山沟内 。后借此事取村名为皇陵 。
105. 瓦房庄:清初:刘氏从黄槐峪迁此居住 。康熙皇帝曾在此打渔晒网,后人程该村网护庄 。后叫成了马蜂庄 。清末村中已有瓦房,遂改名为瓦房庄 。
106. 松棚子:清初,张氏从擦都岭迁此占圈立庄 。后马氏从迁安迁此居住 。当时此地松树颇多,枝叶交叉,遮天盖日,像搭起的帐篷,以此取村名松棚子 。
107. 新赵庄:明代末年,赵氏迁此定居立庄,遂以姓氏取名为赵庄子 。1982年4月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改名为新赵庄 。
108. 柳沟峪:清代建村 。因该沟内柳树颇多,借此取村名柳沟峪 。
109. 板桥:明初,马氏从迁安迁此立庄 。为行走方便,在长河上搭一木板桥,因此去村名板桥 。
110. 道马寨:明万历年间,丁氏迁此定居并开店,故取村名丁家店 。清康熙皇帝在烈马峪打猎时跑了一批烈马,病倒在此地,借此改村名倒马寨 。因嫌“倒”字不好听,后又改名为道马寨 。
111. 潘仗子:潘仗子1983年隶属西岗公社 。据查,清代后期,潘氏由迁安县迁此定居 。因当时搭了帐篷居住,遂以姓氏取村名潘帐子,后简写为潘仗子 。
112. 纪庄子:位于三屯营镇西北偏南3公里处 。地处山区,多为沙壤土质......据查,刘氏 谢氏曾在此居住(原村名不详) 。清代乾隆年间,纪氏从山东纪家行迁此居住 。后刘氏谢氏迁走 。遂以姓氏取村名纪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