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的传说-迁西由来( 二 )


17. 马蹄峪:据查,明代马氏迁此立庄 。因村边路旁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马蹄形印迹,借此取名为马蹄峪 。
18. 黄槐峪:明初燕王扫北时,刘氏迁此定居 。因当时村边有很多黄槐树,遂借此取村名为黄槐峪 。清代该村有人迁到村北1公里处居住,取村名为后黄槐峪 。该村居南,故改名为前黄槐峪 。
19. 孙家沟;明朝初期,此沟内的土地均为南团汀的一个财主所有 。道马寨的孙氏迁此为他种地看庄子,后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名为孙家沟 。孙家沟为长河峪大队驻地 。
20. 上梨树峪:该村建于明代 。因该地梨树较多,又在下梨树峪的北面,地势较高,固取名为上梨树峪 。抗日战争时期,上梨树峪是革命根据地 。冀热边特委书记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游击队司令王平路同志,于1930年出生在这里 。
21. 好菠萝峪:清代初期,齐氏从龙辛庄迁至此沟,搭起窝铺居住,因为峪龙辛庄北面,遂取名为北沟窝铺 。据传,请道光皇帝曾私访到此村,疲饿交加,遂向一农建讨饭吃 。一妇女在自家吃剩下的半碗红高粱粥里,又盛上半碗黄色的小米粥,形成外红内黄 。道光深居宫殿,从未见过此饭,更不知道怎麽做的 。谓此女人“真是巧老婆” 。自此后,该村改名为巧老婆峪 。后因该地菠萝树较多,又改名好菠萝峪 。当时此村隶属龙辛庄公社 。
22. 西庄:明初,徐,贾,魏,刘四姓随龙迁此立庄 。因位于南观之西,故取名西庄 。抗日战争时期,西装是革命根据地 。冀东抗日联军顾问魏春波同志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这个名字到底怎么写,不清楚)
23. 韩庄:韩氏三兄弟于明代从小集(今丰南县)迁来,一人去庙岭头居住,二人在此分南北居住 。以姓氏定村名 。在北为后韩庄,在南为前韩庄 。
24. 龙湾:明永乐年间建村 。村西北有一山,状似龙形,长河水曲流而过,借此去村名龙湾 。
25. 前黄槐峪:明初燕王扫北时,刘氏迁此定居 。因当时村边有很多黄槐树,遂借此取村名为黄槐峪 。清代该村有人迁到村北1公里处居住,取村名为后黄槐峪 。该村居南,故改名为前黄槐峪 。
26. 上梨树峪:该村建于明代 。因该地梨树较多,又在下梨树峪的北面,地势较高,固取名为上梨树峪 。抗日战争时期,上梨树峪是革命根据地 。冀热边特委书记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游击队司令王平路同志,于1930年出生在这里 。
27. 石门子:据查,建村于清初 。此山沟口两边各有一块大石板,像两扇大门,故借此取村名为石门子 。
28. 催家堡子:明朝,崔氏来此定居 。因当时这里有个破土城堡,遂借此取名为催家堡子 。
29. 东营:明永乐年间,皇帝派大臣在此筑成,因连年发水,三年也未筑成 。后筑城的家属在此定居 。因与滦河之西的小西营相对,故去村名为东营 。
30. 孟庄:明代初期,孟氏迁此立庄 。以姓氏取村名为孟庄 。
31. 钓水院:明初,孟氏从山东迁来,始居还乡河南岸,以姓氏取名孟庄 。后李氏也从山东迁此居住 。因每年还乡河发水向南冲撞,居民常受损失 。故迁居还乡河北面(现址),结果还乡河又向北冲撞 。人们说是此庄钓着还乡河走 。遂改名钓水院;另一说:因村东有一庙,和尚在庙前修一平台,用水时即在台上吊水 。故有“平台吊水”之说 。借此取村名吊水院,后写成钓水院 。
32. 西城峪:清初建村 。明代曾在该地东西两座小城,该村位于西边小城里,故取名西城峪 。据《迁安县志》记载,石城高1.6丈,周92.9丈 。
33. 张家庄:话说唐代初期,张氏随唐王东征迁此立庄 。以姓氏命名为张家庄 。
34. 北观:该村建于明代,村边有一个三官庙(道教敬奉的神),一位于南观之北,故取名北观 。(道教的庙宇为观)遂以此为名 。
35. 杨庄:上世纪八十年代隶属夹河公社有一个杨庄,到没说南北具体是不是你要问的先看看吧:杨庄位于夹河公社驻地西南偏北1.5公里处 。北濒还乡河 。地势较平坦 。多为中壤土质,当时有人口664人,均为汉族 。耕地986亩 。位杨庄大队驻地 。明初燕王扫北是,杨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杨庄 。
36. 照燕州: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之子朱棣(燕王)在这一带打仗屡建奇功,朱元璋便派人慰问和照顾燕王 。因燕王在北方打仗,被派来的人曾在此等候 。到了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靳氏·刘氏·王氏由山东迁此立庄 。刘占坡·靳占窝(沙窝)王家占港 。当时该地周围多水,又借洪武年间派人来照顾燕王之事,故取名为照燕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