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的寓意 寓意和顺的词语


和顺的寓意 寓意和顺的词语

文章插图
和顺的寓意1和本义为相安、协调、团结、和平,取名寓意着安定、和谐、从容、淡泊,是个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字 。顺意为一帆风顺、通畅、顺风扬帆、层层相生、钱源广进 。和顺组合寓意为性格从容稳重、心地善良、顺利、如意 。
“和顺”的地名由来及其所蕴含的“中和”文化2 赵建华 王改成
一个地名的由来,往往是从历史称道的名字或取其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得来,同时,也还能从典籍文字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予以佐证和丰富,这种方法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顺”这个地名的缘来也如此 。在历经千百年风云动荡、岁月更迭之后,熔铸了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
据考证,和顺县在定名“和顺”之前,有过“盖与”“阏与”“梁榆”等名称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于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正式定名为和顺县 。“和顺”二字,源于《礼记·乐记》:“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据《和顺旧志》记载,“邑名和顺,当日之名有义存焉 。盖以人心即天地,人心和即天地之心亦和;人心顺即天地之心亦顺,和以招和,顺以来顺,斯万物咸若,而岁其稔好!”《山西通志》对于“和顺”二字的来历是这样说的:“民俭啬朴实,勤力农作,盖由唐虞都会遗风尚存 。道路不通,焉得不俭,况先达名臣,砥身砺行,犹沿于贫,成为风俗之美也!”从此,“和顺”这一蕴含着深意、寄托着先人美好期待和愿望的县名,便伴随着这片热土和敦厚勤劳朴实的人民走过了近1500年的漫漫征程 。所以说,历史虽然是漫长的,但也是短暂的 。漫长中经邦弘务,短暂中慎终追远 。
和顺所蕴含“中和”文化的第一个特质——“知险至顺”,可以说这是和顺文化的第一块基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易》为五经之首 。“和顺”之名,无论引经据典说多少,最基础的还得从《周易》说起,也就是阴阳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和东、南、西、北、中,土为五行之基,中是天下之大本,土居于中,和合四象 。和也者,天下达道也,即四象在外,一气流行 。中者,和也 。和者,顺也 。由此理念而折射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 。可以说,和顺这块地方,经过浴火重生之后,集体认识到,战争就是险象环生,只有平息战乱,天、地、人才能至和至顺 。
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换时期,燕国的乐毅避祸隐居到和顺的深山老林耕耘狩猎;赵奢率兵拒秦,建垒立寨取胜;楚汉相争,韩信在此喋血洗城、生擒夏说;后赵石勒在此建立根据地,以伺机吞并中原;李渊、杨广大战八赋岭,血洗平城,和顺县横岭镇石拐村与翟家庄村中间的庄稼地里,至今不时掘出累累白骨;唐末李克用在此招兵买马、聚集力量与朱温争雄;宋太祖赵匡胤在征讨太原刘钧北汉小朝廷途中,曾三上麻衣山寻道问计,麻衣道人拒见好战者,赵匡胤只好祈曰“此行志在吊伐,不戮一民” 。在和顺县的废寺破庙和古坟败莹的残碑断石中,都能找出一些斑驳的文字来,印证这个地方的历史与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着不可割舍的历史缘由,甚至弥补某些典籍的缺漏 。
和顺所蕴含“中和”文化的第二个特质——“中庸和顺”,可以说这是和顺文化的第二块基石 。我们从一条古街的命名,来诠释“中庸”的理念对后人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和顺县城古称“和城”,县城有一条南北通衢大街叫中和街,是和顺县城的主街道,它南北约1200米(现在拓宽延伸为约2000米左右) 。明清时期,在这条街上有很多历史遗迹,如“王公祠”“明伦堂”“关帝庙”“圣贤庙”“至公堂”等,它承载了和顺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 。只可惜这些“无声的文化符号”,在1937年九、十月间被日本飞机炸毁 。古迹实物可以被毁损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被人们信仰和推崇的“中庸”文化却被一代代和顺人传承和发扬光大 。如古代的和顺县城“和城”这条南北老街各有两个城门,南城门叫康阜门,北城门叫拱辰门,(“和城”还有西门叫宝凝门)这些城门早已不存在了,其名字也被历史所封存 。但是,这条南北向的“中和”街街名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里 。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我们也能从《中庸》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中庸》书中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另据传,清雍正五年,和顺知县随山西巡抚考绩 。他无意中说出“和顺地贫瘠难富,而人多顺君心” 。巡抚就把这句话写入奏折,雍正皇帝在批阅奏疏里写下了“位育中和”四个字 。此四字蕴含着“涵儒其心性,陶淑其见识,贤俊出其中,德业亦出其内”的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