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的寓意 寓意和顺的词语( 二 )


和顺所蕴含“中和”文化的第三个特质——“融合和谐”,可以说这是和顺文化的第三块基石 。和顺地处太行山中段,而太行山是夺取中原的必争之地,是抵御西北少数民族问鼎中原的一道天然屏障,从春秋战国到隋统一的一千多年间,朝代更迭、战事频繁,羯族、鲜卑族、匈奴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继而相互包容共生,融合发展 。更有石勒与李阳的故事,成为和谐和顺之典范 。和顺县城北三十里有个南李阳村,现存古遗迹除沤麻池外,在村口古阁楼上,前面雕刻“李阳故里”、后面有砖雕“麻池胜迹”八个大字 。据传李阳幼时与石勒为邻,曾因沤麻池相争斗 。后来石勒起兵,逐鹿中原,当上了后赵开国皇帝,定都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便差人回老家请他的亲威朋友会宴,指名要请李阳,李阳接旨后,心想,当年石勒和自己争麻池打得很凶,如今他做了皇帝,还能轻饶了自己,此去襄国,一定凶多吉少 。可皇帝召见,又不敢不去 。一路上心惊胆颤,到了襄国,被领到了石勒的宴席厅 。李阳闭着眼一声不吭,浑身筛糠,只等石勒赐死 。石勒从容地走到李阳身前握住他的手说:“当初在麻黄沟争抢麻池,我虽然挨了你的打,但你也没有少吃我的老拳,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当时你不畏qiangbao,是一条好汉子,我时常惦记着你,你这一次来就不要走了,我封你做我的参军都尉 。”石勒说罢,拉李阳同座畅饮,李阳万万没有想到石勒如此宽宏大量,不仅不记过去的恨,还封了自己一个不小的官,非常心悦诚服 。这段不计前嫌、和解和美、和谐相处的故事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美谈,至今仍脍炙人口,相传和顺之名来历也与此有关 。
在和顺,“五伦五美”的儒学思想,是一代代和顺人尊崇的典范: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和“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从古至今,凡是读书人家,都在“敦五伦以修天德,斯为善学仕者;能尊此五美以达天道,斯为善治者 。善学无愧于士,善治无愧官 。”这种印记是纯正、修正、良正的,其本色仍然浸润在子孙的心田,即使普通人家甚或商贾之家,也秉承着“用材有节,天下虽贫,其富易致也;用财无节,天下虽富,其贫易致也”的教诲,勤以治家、俭以务业、奢为家耻、永继信义 。
时至今日,无论我们是漫步在中和街,还是健步登上云龙山 。古老的木石建筑这些刻着时代印记的东西已经慢慢沉寂在浩繁的历史云烟中了 。在这块热土上,明代的石牌坊、木牌坊,一些古迹遗址,还有那些古志史书或口耳相传的典故和传说,无一不在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和顺之名实 。而今,勤劳质朴、劲健勇进的和顺人,已将“天和地顺、人和事顺、内核外顺、家和业顺”的内涵不断地丰润和扩展,并一代接一代地将这种理念传承下去,浸润在每一个和顺人的灵魂里,真真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晋中的历史渊源与“和”文化发祥地高雄辉
晋中历史悠久 。早在100万年以前,即有人类繁衍生息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先民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 。留下了160余处旧、新石器文化遗址 。传说大禹时代“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使烟波浩渺的昭馀泽薮,变成晋中平川的沃野之地 。商代晋中地区是商文化与北方文化抗衡的间接控制区,以灵石旌介商墓为代表,发掘了三座较大型墓葬,总体来看,它应该属商文化系统 。商代后期,箕子封邑于箕(今榆社、太谷一带),始建城邑 。
西周初年,周王室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力推行宗法分封,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封他的同母弟叔虞于古唐国 。唐国是殷周之际存在于今天山西南部的翼城、曲沃、襄汾和绛县之间方圆不足百里的一个小国 。周王室对这次分封极为重视,为此曾举行过盛大的册封典礼和隆重的授土授民仪式 。周王室不仅赏赐叔虞稀世的战利品和授土授民,由于唐国周围被戎狄国家所包围,因此还规定了治国方针,即“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求“夏政”与“戎索”兼施并举,既在夏人的故墟,又在多山的戎狄地区,既发扬夏氏民族的传统,又尊重戎狄民族的习惯规章 。因地制宜地治理自己的诸侯国 。
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夑父继位,国都迁到肥沃的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更改国名的君主 。从叔虞经九世至穆候,大约相当于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除了始祖叔虞以晋献嘉禾在诸侯中曾居于特殊地位之外,其他晋侯治绩平平,使得晋国在诸侯国中地位并不高,疆域也没有多大变化 。献公即位之初,正值齐国称霸华夏,楚国已经勃兴,郑国也曾形成过所谓的“郑庄小霸”,秦国亦有了较大的发展,国内内乱刚刚结束,百废待兴 。献公在稳定和巩固其统治之后,对外吞小食大开疆拓地,坚持不断地对外用兵,使晋国的地理界域大大突破“河、汾之东方百里”的范围,不仅跨越黄河到达今河南豫西部分地区,而且覆盖了几乎整个晋南地区到了今晋中的南部地区,因而他被称为晋国的“始盛之君” 。公元前636年,晋献公之子重耳经过骊姬之乱,流亡19年后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军 。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周襄王册封晋文公为“侯伯”,并将河内、阳樊两地赐给了晋国,晋国的南部领土进一步扩大,到了今河南济源西至新乡一带 。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得以正式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