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的意思是_锯鳐的特点

锯鳐的特点1

锯的意思是_锯鳐的特点

文章插图
锯鳐是一种暖水性底栖鱼类,头和身体长而扁平 。它们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长而锋利的吻锯几乎占了体长的 1/3 。锯鳐因此而得名 。锯鳐的吻锯不仅长,边缘处还有坚硬的锯齿,是一种致命的武器 。栖息 锯鳐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各近岸海区和各大河口,有些进入江河湖泊,甚至定居于淡水中 。
双翼王冠鱼一出场就能让人过目不忘的“台柱子”2来源:*-掌上曲靖
罗彦超
【锯的意思是_锯鳐的特点】双翼王冠鱼 。A,一件不完整的头甲,正模,外模,腹视;B,头甲复原图,背视 。(A盖志琨供图;B据盖志琨,2017重绘)
志留纪盔甲鱼类化石点分布 。(孙智新据赵文金,朱敏,2014重绘,盖志琨供图)
双翼王冠鱼生态复原图 。(杨定华绘,盖志琨供图)
■分类位置:盔甲鱼亚纲,大窗鱼科
■化石产地:云南省曲靖市翠峰山
■层位与时代:西山村组,早泥盆世,大约4.19亿年前
■命名人与命名年代:盖志琨、朱敏,2007
如果给丰富多彩的古鱼王国成员们画一幅素描的话,那么盔甲鱼亚纲一定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戴着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帽子 。之前本栏目中已经出现的盔甲鱼纲就有长孔盾鱼(Dunyu longiforus)、刘氏镰角鱼(Falxcornus liui)和漫游憨鱼(Nochelaspis maeandrine)等,三者均属于这个大家族中的真盔甲鱼目 。而今天要介绍的双翼王冠鱼(Stephaspis dipteriga),不同于戴着半圆、三角形头甲的真盔甲鱼目成员,而是顾名思义,有着王冠型的头甲,是华南鱼目中的一员 。
盔甲鱼亚纲包括4大单系类群,分别为汉阳鱼目、真盔甲鱼目、多鳃鱼目与华南鱼目,此外还拥有大庸鱼科、秀甲鱼科与昭通鱼科3个处于基干位置的科 。多鳃鱼目、华南鱼目、秀甲鱼科与昭通鱼科又一起组成了多鳃鱼超目 。顾名思义,双翼王冠鱼所属的华南鱼目的成员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广西、四川与越南北部的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至布拉格期的地层中 。在志留纪晚期与泥盆纪早期,我国华南板块处于接近赤道的低纬度地区,气候温暖,便于生物繁衍 。同时,因为板块内部裂陷构造与全球海平面上升,呈现出一种“山高水深”的状况,当时的古生物迁移十分困难,游泳能力较弱的盔甲鱼类也很难游过深海 。因此,盔甲鱼类是一个种类繁多,具有强烈“土著色彩”的类群 。此外,华南鱼目也是盔甲鱼类中最晚出现的成员之一,可能也代表了盔甲鱼类的最后一次辐射演化 。
正如前文所说,与之前介绍的头甲发育为半圆形或三角形,吻缘圆钝或发育出吻突的真盔甲鱼目不同,华南鱼目以发育有长长的吻突为主要特征,同时具有豌豆形、圆形或心脏形的中背孔,侧向或向后延伸的角 。双翼王冠鱼是华南鱼目中大窗鱼科的典型代表,大窗鱼科名字中的“大窗”主要指的是头甲背侧具有背窗或侧背窗的构造 。双翼王冠鱼头甲前生有细长的吻突,两侧带有侧向延伸的角,颇有几分“左右舞干戚”的威风 。如果说常常以猎物身份出现在生态复原图中的真盔甲鱼目是古生代的群众演员,那双翼王冠鱼所代表的华南鱼目绝对是一出场就能让人过目不忘的“台柱子” 。
一般来说,以真盔甲鱼目为代表的“典型”盔甲鱼亚纲成员与现生的鳐鱼及比目鱼等类似 。它们的头部都非常扁平,鼻孔与眼睛位于身体背侧,嘴巴位于身体腹侧 。这样的身体构造能够让真盔甲鱼类方便地在水底观察上方的情况,同时取食水底沉积的食物,展现出一种非常适合底栖生活的身体特征 。如果我们观察华南鱼目成员的身体构造会发现,无论是前伸的吻突,还是侧向延伸的侧突,都并不适用于这样的底栖环境,那么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在古生物研究中,对于拥有某些作用未知的性状,我们一般会在现生的生物身上寻找相似的特征进行观察,从而推测它们的功能 。现在普遍分布于全球热带与亚热带浅海海域的锯鳐属(Pristis)就普遍拥有一个长长的、长满锋利吻齿的吻部 。锯鳐常常用这锋利的链锯搅动海底的沉积物,将潜藏其中的小动物击伤并吃掉 。双翼王冠鱼的吻突较为光滑,不一定能担当起作为武器的重任,但是能将水底的有机颗粒物搅起从而方便取食 。
在古生代海洋中,虽然掠食者们还没有像中生代的爬行动物们一样进行残酷的“军备竞赛”,但盔甲鱼类们依然拥有着不小的生存压力 。之前本系列曾经介绍过的钝齿宏颌鱼(Megamastax amblyodus),与早泥盆世广泛发现的大型节肢动物板足鲎(Eurypterida)化石,都表明早泥盆世的曲靖地区同样是掠食动物的猎场 。因此,双翼王冠鱼的眼较之于真盔甲鱼目更向两侧分开,这样就具有更宽阔的视野 。此外,双翼王冠鱼头甲两侧的突起虽然不利于底栖生活,却能在游泳过程中产生升力,辅助游泳 。这些特征都说明,以双翼王冠鱼为代表的华南鱼目可能拥有更强的游泳能力,不是完全底栖的类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