蝽虫卵有毒吗 蝽虫有毒吗

蝽虫有毒吗1

蝽虫卵有毒吗 蝽虫有毒吗

文章插图
蝽虫没有毒 。蝽虫学名叫“椿象”,也叫“蝽” 。象科属半翅目,它们乃半翅目中种类最多的一群,全世界单椿象科种类就约5000种 。椿象科有肉食性及植食性两类 。其是有名的臭气专家,它们具有臭腺,在幼虫时位于腹部背板间,成虫时则转移到后胸的前侧片上,遇危险时便分泌臭液,借此自卫逃生 。
永安发现这个毒虫!疾控专家:无需恐慌2夏天
各种有害的......
无害的......
昆虫朋友们开始狂欢了......
近日,有一种虫现身永安,大家可要注意防范!事情是这样的......永安市某小区群众在住宅区内捕捉到一只昆虫,送市疾控中心鉴定 。经确定,这是前段时间受网友关注的“网红虫”锥蝽,也是三明市近年来捉到的首只锥蝽,若被其叮咬,可能存在感染美洲锥虫病的风险 。
但是,别担心!省疾控中心派出寄生虫病防控专家到永安开展锥蝽调查工作,掌握蝽虫病病原及其传播媒介的分布情况,专家组到首发锥蝽虫小区开展入户随访 。永安疾控中心及时派出专业人员在小区内开展锥蝽虫病等相关虫媒疾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
省虫媒疾病防控专家表示,“这是近年来三明地区确认捉到的首只锥蝽虫 。仅是偶发事例,市民无需恐慌 。”偶见锥蝽虫,并不会造成病毒传染 。市民若发现锥蝽虫,在不触碰,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自行捕杀,既可踩死,也可用杀虫剂灭杀,同时向疾控中心反映 。
注意!注意!注意!
请大家在抓捕锥蝽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用手直接捕捉 。可用矿泉水瓶装好,记好采集时间和地点,联系有关部门 。
咨询电话: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寄生虫病防治科0591-8751944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2:00,15:00-18:00)
永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0598-3631908(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2:00,15:00-18:00)
01
锥蝽是什么?
锥蝽(Triatominae),隶属于半翅目异翅亚目猎蝽科锥猎蝽亚科,因头狭长似锥而得名,也被称为接吻虫,这一听起来相当浪漫的名字来源于它们独特的吸血方式,锥蝽喜欢叮咬人的面部,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 。
(成虫及虫卵)
锥蝽成虫体长约25mm,头部狭长,体浅褐色 。喙3节,不用时藏在头下和前足基节之间,吸食时向头前方伸出 。触角细长,有翅两对,足3对 。腹部背面较平而腹面略呈隆起 。成虫的侧接缘有明显的色斑(黄色、棕色或红色) 。锥蝽为不完全变态昆虫,锥蝽若虫与成虫均吸血 。
02
锥蝽传播什么疾病?
锥蝽为美洲锥虫病的传播媒介 。锥猎蝽亚科包括15~17属130余种,该亚科昆虫为吸血性种类,通过吸食脊椎动物的血液生存和繁殖 。锥猎蝽亚科中的大全圆蝽、骚扰锥蝽和长红猎蝽是美洲热带地区美洲锥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中国存在类似的媒介生物(红带锥蝽),但尚无感染克氏锥虫的报道 。
03
美洲锥虫病为何引起广泛关注?
“公共科学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上发布的文章《美洲锥虫病:“美洲新型的艾滋病”》,作者将该病种与艾滋病进行了对比,提出其与艾滋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引起了公众的不安 。文章作者之一贝勒医学院国家热带医学院系主任彼得·特兹博士解释道,这种博人眼球的比较是为了引起公众的关注,引起更多卫生决策者对美洲锥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视 。什么是新型艾滋病,它与艾滋病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实际上,美洲锥虫病从病因、传播方式、流行范围等方面与艾滋病明显不同:
第一,传染途径不同 。艾滋病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主要通过性传播 。美洲锥虫病主要是通过锥蝽向人传播 。
第二,病原体不同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 。美洲锥虫病的病原克氏锥虫是一种原生动物 。
第三,流行范围不同 。艾滋病是全球性的 。而美洲锥虫病只有在美洲有直接通过锥蝽传染的病例,其他地方的病例由人员流动造成 。目前,中国是美洲锥虫病的非流行区,也无该病的病例报道 。
第四,疾病后果不同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 。美洲锥虫病若在急性期开始时很快用药(苄硝唑和硝呋替莫),这两种药物治愈该病的效力几乎为100% 。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在慢性期,抗寄生虫治疗还可以预防或抑制疾病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