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良渚文化刻划符号究竟是字还是什么

由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余杭分会主办的“良渚文化刻划符号研究”课题专家会议,在余杭举行 。来自江、浙、沪三地的考古专家、古文字专家等,围绕一些“符号”进行了讨论 。
这些符号有些跟甲骨文很相似,比如“王”、“土”、“五”,有些跟甲骨文完全不一样 。最关键的是,它们中的有一些比甲骨文更早 。
它们难道就是中国汉字的起源?昨天,采访人员对这个课题研究组的专家们进行了独家采访 。
良渚文化刻划符号
这些符号,近年来出土很多
上世纪六十年代,良渚文化分布地区,就发现了少量刻划符号的器物,而九十年代之后,在瓶窑、安溪和良渚地区,围绕良渚古城范围的诸多中心型墓地和居址,出土了大量带有刻划符号的陶器 。尤其在嘉兴平湖的庄桥坟墓地,发现的刻划符号数量,达到了两百多个 。
据课题组研究人员、来自良渚博物院的夏勇介绍,第二阶段整理工作自2012年8月开始,共收集器物534件,刻符608个 。在昨天的讨论会现场,展示了大量有趣的符号,有一些符号,一看,就可以辨别出来 。比如类似花、鸟、龙虾、鳄鱼、毛毛虫的形状,采访人员还发现一个符号,和咬了一口的苹果,惊人相似 。
有一些符号,看起来和甲骨文真的很像
1935年的时候,考古学家何天行就在良渚发现过一个黑陶盘,上面刻有十几个符号,经过与甲骨文、金文中的符号对照、分析,发现其中7个符号在甲骨文中有同形字,3个在金文中有同形字 。而在昨天展示的刻划符号中,一个在卞家山出土的器物上的符号,就与甲骨文中的“五”,很相似 。
良渚文化刻划符号
如果它是文字,那比甲骨文早
文字是研究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有一个从单一的表意符号,向成熟的文字系统过渡的阶段 。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是文字的成熟阶段,这是如今毋庸置疑的结论,但是在它之前,还有着起源和过渡时期 。那么,这些良渚文化刻划符号,是不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中国文字起源?
实际上,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也发现过刻划符号,它比良渚文化更早,“它们与中原文明的起源更紧密,如果都与甲骨文形体联系起来意义不大 。”夏勇说 。
良渚文化刻划符号
至于是谁画下了这些符号,大部分人认为是陶工,林留根认为,不能这样“粗暴”地概括,名字应该更加学理化 。“它可能是使用者、也可能是继承者,很复杂,不能说只是工匠,他们可能是脑体结合的高级知识分子,类似乔布斯这样的人 。”
采访人员发现,虽然是“刻划符号”的研究课题,但许多专家对这个名称也有一些争议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斌认为,这些符号,有一些是图像,比如鸟、龟、兽等等 。有一些是记事的,有些是表意的,不能完全用符号来概括,他建议可以称为“良渚图像符号” 。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良渚人用符号来记录,一旦符号成熟了,就变成了文字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曹锦炎说,符号是表达某种记号,不是文字 。两者之间,不能直接画等号 。他给采访人员举了个例子,像“×”,不是文字,而是符号 。比如画了一个鸟,我们可以说是文字“鸟”,但也可以说是文字“歌唱” 。
良渚文化刻划符号
曹锦炎说,这些年,良渚文化发现的符号里,有些是符号,有一些可能是文字 。比如苏州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个泥质黑陶贯耳壶,上面发现了4个刻符,它表达了一组意思,就可以当做是良渚人使用的文字 。他认为,如今的研究者,可以去客观描述它,比如它像某种植物,像某种动物,但“千万别过早定论它是什么字 。越下结论,错误概率越大,是要闹笑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