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外戚为什么从来没有专权过呢?原来是这个原因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外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
“外戚”也叫“外家”、“戚畹” , 专指古代帝王的母族、妻族 。这些人活跃在历史舞台 , 往往是与“干政”联系在一起的 , 他们通常利用皇帝年幼把持朝政大权 , 一些外戚不但干政擅权 , 有的甚至改朝篡位 , 比较典型的有西汉末年的王莽、隋朝的杨坚 。
据《汉书·外戚传》:“夫女宠之兴 , 由至微而体尊 , 穷富贵而不以功 , 此固道家所畏 , 祸福之宗也 。序自汉兴 , 终于孝平 , 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 。然其保位 , 全家者 , 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余大者夷灭 , 小者放流 , 乌噱!鉴兹行事 , 亦已备矣 。”
由此可见 , 外戚干政不是什么好事 。
这种现象不独汉朝有 , 之后的唐朝、宋朝 , 都出现过外戚干政的现象 , 不但令皇帝头痛不已 , 那些干政的外戚 , 多半又是些坏蛋 , 好事不做 , 专干坏事 , 仿佛天生就是为了祸国殃民的 。
鉴于历史教训 ,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 , 就开始制定相关制度 , 从源头上防止外戚干政现象的出现 。
据《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 , “明太祖立国 , 家法严 , 史臣称后妃居宫中 , 不预一发之政 , 外戚循理谨度 , 无敢恃宠以病民 , 汉、唐以来所不及” 。
外戚“循理谨度 , 无敢恃宠以病民” , 固然与制度约束有关 , 但与皇后的贤明也不无关系 , 比如高、文二后 , 她们都自觉地“抑远外氏” 。
尤其是朱元璋原配孝慈高皇后(也就是马秀英) , 在朱元璋干革命期间给了他不少有价值的建议 , 并且都得到他的采纳 , 对他夺取江山有重大贡献 , 所以朱元璋为了报答她 , 不惜破坏自己制定的制度 , 要给她的亲戚族人封官加赏 , 都被其断然拒绝:“国家爵禄 , 宜与贤士大夫共之 , 不当私妾家 。”
除了断然拒绝 , 马氏还拿前朝外戚骄佚致祸举例 , 让朱元璋吸取教训 , 朱元璋不禁连连点赞 , 不再提给外戚封官 , 赐了些金帛而已 。
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孝文皇后同样如此 , 表示给外戚封官“非己志” , 直到临终还在劝朱棣“毋骄畜外家” 。
然而 , 这个惯例到明英宗那里却被意外地打破了 , 那个名叫孙继宗的外戚 , 不但被封了高官 , 还能参议国事 , 差点让“外戚干政”重演 。
这是肿么回事?
孙继宗本为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孙氏(明英宗之母)之兄 , 因为是外戚 , 所以一直“默默无闻” , 但是天顺元年之后 , 他的人生一下子来了个飞跃 , 因为那一年发生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 与他有关 。
那件大事就是史上著名的一场政变——夺门之变 。
夺门之变成功后 , 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俘虏后回国的明英宗朱祁镇把皇权从弟弟明代宗手里夺了过来 , 顺利复位 , 作为重要功臣 , 时为都指挥佥事的孙继宗(英宗舅舅)因功进侯爵 , 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 , 特进光禄大夫、柱国 , 还享受了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袭侯爵的特权 , 几个弟弟升了官 。